嘉靖帝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在丹炉前的紫檀木椅上坐下,闭目养神。
徐阶继续缓缓道:“老臣观新科进士苏宁,品性端方,学识渊博,或可充任此职。”
玉熙宫内顿时陷入一片寂静,只能听见银炭在炉中迸裂的细微声响。
纱帘后的嘉靖帝缓缓睁开眼,那双久经朝局的眼睛在香雾中显得格外深邃。
“就是写‘春蚕未作茧,胥吏已催丝’的那个?”皇帝的声音带着特有的沙哑。
“正是。”徐阶的头垂得更低,“此子虽有些少年锐气,但胜在秉性纯良。放在裕王府历练,正好磨磨性子。”
丹炉中突然迸射出一道金光,映得整个丹房明暗不定。
嘉靖帝的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良久才道:
“吕芳。”
侍立在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连忙躬身:“老奴在。”
“拟票吧。”嘉靖帝的声音平静无波,“就让那个会写诗的进士,去裕王府当个纪善。”
“老奴遵旨。”吕芳恭敬应下,悄悄与徐阶交换了一个眼神。
徐阶依然保持着跪姿:“陛下圣明。裕王殿下向来勤学,有苏宁这样的年轻才俊辅佐,必能更加精进。”
嘉靖帝忽然轻笑一声:“徐卿倒是会举荐人。”
他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裕王近来读什么书?”
“回陛下,殿下近日在研读《资治通鉴》,尤重汉宣、光武之治。”
“嗯……”嘉靖帝重新闭上双眼,“告诉裕王,好生读书。至于那个苏宁……”
徐阶屏息静听。
“让他记住‘春蚕到作茧时,自然要吐丝’。”
“是!陛下,”
三日后,司礼监的批红正式下达。
当这道旨意传遍朝野时,所有人都明白,这看似平常的“磨砺”,实则是帝心默许的储君班底构建。
那个曾经在诗会上摔玉明志的年轻进士,正在一步步走向大明王朝的权力核心。
而在裕王府的书房里,年轻的裕王拿着苏宁的会试卷宗,对身旁的讲官冯保笑道:“父皇又给本王送来一位人才。”
……
嘉靖四十二年的深秋,苏宁兼任裕王府纪善的消息,如同野火般一夜之间燎遍了整个翰林院。
这日清晨,苏宁如常在史馆内校对《太祖宝训》和编修《嘉靖会计录》。
窗外银杏正黄,偶有几片落叶飘在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正提笔蘸墨,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苏编修真是好手段啊!”
人未至,声先到。
只见独眼龙严世蕃的心腹、吏部郎中赵文华大步踏入史馆,身后跟着两个小吏。
他径直走到苏宁案前,将手中的《永乐大典》残卷重重摔在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齐齐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