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将密折递给冯保,示意他也看看。
冯保细细看完,低声道:“皇爷,苏巡抚此举,虽是用了亲戚,但账目清晰,税银实打实地入了库,又能平抑物价,便利民生……似乎,利大于弊。”
隆庆帝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层层叠叠的金色琉璃瓦,心中权衡。
他想起苏宁在清账司的能干,想起他将贿赂原箱送来的“愣头青”作风,再对比这实实在在入库的几十万两银子……
“冯保,”
“奴婢在。”
“传旨户部,”隆庆帝缓缓道,“应天府税银暴涨之事,既经核查无误,便按制入库。另拟旨嘉奖应天巡抚苏宁,说他……‘理财有方,惠及民生’。”
“是。”
……
皇帝的嘉奖旨意传到南京,如同一颗定心丸。
那些原本因“大明供销社”崛起而利益受损、暗中蠢蠢欲动的势力,顿时偃旗息鼓。
连皇帝都嘉奖了,谁还敢说这是“与民争利”?
户部尚书刘体乾在收到明确旨意后,虽然心中仍有诸多不解,但也只能按下疑虑。
他看着账册上那笔巨额税款,苦笑一声:“这个苏宁,总是能做出些惊世骇俗之事……但愿他这‘新路’,真能如他所言,解我大明财用之困。”
而在江南,苏宁接到嘉奖圣旨时,只是平静地谢恩。
他知道,这第一关算是过了。
隆庆帝和朝廷看在那实实在在的税银面上,默许了他的“试验”。
他站在“大明供销社”南京总店的三楼,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和井然有序的结算柜台,那些AI机器人依旧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供销社的成功,更是一个信号……
只要能为这个帝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些“不合常理”的事物,是可以被容忍,甚至被鼓励的。
他的商业帝国,终于在帝国的权力体系中,找到了一个微妙而稳固的支点。
而接下来,他要利用这个支点,撬动更多、更深远的变化。
江南的财富,将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汇聚起来,成为他推动时代巨轮转动的强大动力。
……
隆庆帝那道嘉奖“理财有方,惠及民生”的圣旨,如同一把尚方宝剑,悬于江南商界之上。
它不仅平息了非议,更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
皇帝默许,甚至乐见“大明供销社”的存在与发展。
苏宁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一场更大规模的商业扩张,在他运筹帷幄中悄然启动。
南京,巡抚衙门书房。
夜色已深,烛火将苏宁和周正杰的身影投映在墙上。
“表哥,时机到了。”苏宁指着悬挂的大明舆图,手指先点在南京,然后果断北移,落在北京城,继而划过广袤的江北地区,“陛下的嘉奖,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我们要趁热打铁,将‘大明供销社’的模式,复制到京城,复制到江北!”
周正杰闻言,既兴奋又有些忐忑:“安邦,京城水深,王公贵戚、各部衙门盘根错节,远比江南复杂。江北之地,虽不及江南富庶,但民风彪悍,运河沿线帮派林立,恐怕……”
“正因水深,才更要进去搅动一番!”苏宁目光锐利,“京城是天下首善之区,达官显贵云集,消费能力极强。在那里站稳脚跟,其象征意义和实际利润,都非江南可比。至于江北,”
他手指划过运河沿线,“乃是漕运咽喉,连接南北。在此设点,既可赚取利润,更能与我们的海贸、漕运布局相互呼应,巩固物流网络。”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江南模式已成功,证明了‘供销社’的竞争力。如今又有圣意默许,此时不扩张,更待何时?难道要等别人模仿我们,抢占先机吗?”
“好!我知道了。”
在苏宁的统筹下,一场南北并举的开拓大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