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经天纬地之才,才能参悟出这格物致知的大道。
秦昊笑了笑,开口道:“爱卿,你这话,朕可不同意!”
“朕这两日,闲来无事,也看几眼儒圣遗篇,有所感悟,做出一篇注释。”
“诸公要不要一观?”
大臣们皆是一怔。
皇上居然给儒圣遗篇,做出了注释?
那么艰深晦涩,甚至是狗屁不通的文章,居然也能做注释?
皇上不愧是儒门新圣,才学震古烁今。
不过,也有不少大臣认为,皇上这是要蹭一波儒圣遗篇的热度,来壮大自己的心学。
他所谓的注释,估计是那种最为粗浅的皮毛,不值一提。
可皇上既然开口,大臣们又不是傻子,不管心中多不屑,还是装出一副感兴趣的模样,道:“皇上,您居然做出注释?臣乞求一观!”
“臣也想看看,皇上的真知灼见。”
“皇上乃是儒门新圣,格局远大,也许真能破解儒圣遗篇。。。”
秦昊顺水推舟,笑道:“静公公,将朕所做的注释,人手一份,发给众爱卿。”
静公公领命,拿出准备好的文章,一人分了一份。
其实。
这篇文章才是秦昊早就写好的《格物致知篇》。
至于衍圣公府,从地下挖出来的竹简,是诸葛云写出来的阉割版。
缺字少字,故作高深。
因此,无论是朝堂诸公,还是民间的有才之士,看不懂那阉割版,才是正常。
满朝文武接过文章,都是仔细看着。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脸上的不屑和轻视缓缓消退。
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震惊。
原本的《格物致知篇》,不光是难懂,主要是缺少重要的段落。
而皇上的这一篇注释,却将这些缺少的部分补全。
最关键的是,这篇注释很容易理解,并不深奥,而是停留在表层。
简单的说。
就像是成百上千道上锁的大门。
秦昊已经把钥匙藏在了这篇文章里。
至于谁能找到钥匙,打开哪道门,又会从这些门里,领悟出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