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来到一扇双开大门前,里面隐约传来喧哗的人声。
门楣上挂着“Fitzs”的铭牌,侍应生优雅地推开门,做了个“请”的手势,“就是这里了,祝您愉快。”
李乐道谢,迈步进入。
酒吧内的氛围比大厅更显轻松活跃一些,但依旧保留着百年前的格调,看来侍应生说的没错,一进门,倒真像是还原了电影里,那艘大船上头等舱的酒吧一样。
深棕色的橡木墙面与赭红色丝绒、酒红色真皮沙发营造出私密氛围,黄铜灯饰在吧台投下温暖光晕。大理石台面映照着琥珀色酒瓶,复古镜面与彩绘玻璃窗折射出微光。
彩色玻璃窗、维多利亚时代的古董、鳄鱼皮壁纸、熊熊燃烧的壁炉和那个最显眼的挂在天花板正中,被一根根鸵鸟羽毛环绕的超大镜子球。
酒吧里,已经有不少国人面孔聚在那里,三五成群,交谈声、笑声混在一起。
入口处摆着一张铺着白色桌布的长条桌,几个明显是学联的组织人员正在登记。
李乐把身上的大衣递给衣帽寄存间的服务生,接了手牌看了眼,“38”号,就差喊上一句,二楼贵宾一位。
理了理身上的休闲西装,凑到长条桌前,要过已经密密麻麻的签到表,找到自己的名字,签字。
顺势扫了一眼,帝国、国王、敦大、艺大。。。。甚至还有牛剑的,粗粗一看,竟有百十号人。这规模,确实超出了他的预期。
进到里面,李乐找了个靠近角落、又能纵览全场的位置,开始打量他的研究对象们。
衣着是首先映入眼帘的社会化符号。许是提前有要求,这里少了学生气的随意。
男生们大都身着剪裁合体的白色衬衫、黑色领结、深色西装,腕间不经意露出的手表闪着金属光泽。
女生们则更是“百花齐放”,妆容精致,穿着当季流行的裙装,搭配着样式各异的高跟,或是设计感十足的绒衫搭配着半身裙,拎着的包包从Longchamp、Coach到偶尔一闪而过的LV、Gucci,无声地标注着各自的消费层级和审美趣味。
交谈声不断传来,大都是普通话,夹杂着各地口音,偶尔爆发出阵阵大笑。
话题五花八门,抱怨导师和论文deadline,交流哪个专卖店里上了新款,对比各家中餐馆的优劣,讨论即将到来的考试。
有关于买房、买车的,“我爸妈说先在Zone1买个三居室给我住,以后出租也方便”、“最近在看车,AMG系列的那一块好点?”
有交流旅行心得的,“夏天去不去希腊”、“等了一个星期都没见到极光”、“滑雪去不去”。
而更多的围绕着申请研究生、实习机会、投行、咨询公司的招聘流程、哪家银行的毕业生项目最给力。。。。“高盛”、“摩根士丹利”、“麦肯锡”、“硅谷”、“实验室”这些名词像暗语一样在空气中频繁碰撞。
这些话题让李乐有些恍惚,仿佛置身于某个国内的成功人士论坛,而非一群尚未完全踏入社会的学生中间。
他看到一个男生被几个人围着,正在侃侃而谈他暑假在某家知名投行实习的经历,手势夸张,语气自信,另一边,几个女生围在一起,比较着各自新买的手机,Vertu、Mobiado已经出现,但更常见的还是摩托的V3和诺基亚的8800,iPodnano的白色耳机线也成为不少人的颈间装饰。
窗前角落里,还有一个男生安静地坐着,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经济学教材装逼。
这些年轻的面孔上,交织着初来乍到的青涩、学业压力下的疲惫,以及在这种特定社交场合中努力展现的自信与成熟,他们的衣着、谈吐、形成的一个个小圈子,似乎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身份、适应与渴望的故事。
“嘿,李乐!你也来了?”
一个略带惊喜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观察,扭头一看,一穿着件黑色毛衣配西装,也不用二十年,十年后就会被喷成土鳖,可这时确是时尚表现,烫着一脑袋卷毛,长得有点儿像东叔加厚版的小伙儿,挺着堪比35D标准的胸大肌走了过来。
李乐瞧见,笑着点点头。
当年来交流时认识的那批人已经毕业的毕业,退学的退学,失踪的失踪,平日里独来独往,仙隐于图书馆公寓,脱离“群众”许久,和留学生圈子没什么来往的李乐来说,迈出调查的第一步,是要找到“组织。”
于是,在经过校内观察和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信息之后,司汤达,这个有着古怪名字,LSE学联里的一个活跃人物,国际关系专业大三的学生,进入了李乐的视线。
几次食堂里草草设计的“偶遇”加“请客”,再来上点儿“亲和力”以及“孤独感”的传递,让李乐有了接触到新一批留学生圈子的机会。
这次名为“团元宵”的活动,就是源于司汤达的盛情邀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电话发短信的,能不来么?”
“咋样,阵势不小吧?”
“可不小,不过,这地方,有点儿太。。。。。”
司汤达晃了晃手里的威士忌酒杯,环顾四周,指了指吧台那边,一个被簇拥着的高个子男生,“看见没,韩远征,学联的韩秘书长,帝国理工的环保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中时候就到这边来了,人脉广,吃的开,这次就是他联系的几个私人赞助。才到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