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靠这种刮地三尺的风范,沈默硬是推销出去三千万两绿色债券,自然惹得骂声一片。然而,这些努力没有白费,这些小纸片真的在市场上流通起来了……首先是官员们不得不接受,从本月起,他们的薪水只发绿纸壳子。当然,沈阁老从来不坑人,发的是双薪。接着农民也接受了,因为不管皇帝是谁,他们都要向官老爷交税,而官府只收这种绿花花的纸壳子,他们就只好用粮食换这种纸壳子。粮商们手里没有绿纸壳子,但这玩意儿能收到粮食,于是他们跑到银行,用自己手里的银票,去兑换绿纸壳子,好去买农民手里的粮食……粮商们收购粮食之后,却不能直接卖给市民,因为朝廷突然宣布,现在施行战时供给制度,所以所有粮食都必须出售给各地官府,否则以囤积居奇论处!官府会以市价收购,给粮商们留出利润空间来,当然,官府只可能支付绿纸壳子;然后由官府向民众平价售卖,当然,官府也只接受绿纸壳子……因为绿纸壳子可以买粮食,工人们也能接受老板用绿纸壳子发薪水了,而工场和供应商间的进货,大都可以通过银行转账完成,只要不提现,倒是可以避免绿纸壳子的骚扰。无论如何,大明经济这辆停久了,有些生锈的机器,勉强运转起来,但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工厂主对前景没把握,对绿色债券也缺乏信心不敢大力投产;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处于寒冬期,难免出现订单不足的问题。但很快,沈默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推动全体内阁会议,通过了武力讨伐伪帝的决议。而战争是需要生产物资的。尤其是军事物资,战船、枪炮、弹药、刀具、被服、马车、装具……这些都需要大规模的政府购买。谁都知道,这些巨额的订单,对久旷的东南工商业意味着什么,所以明知道官府只会用绿色债券支付,工商业者们还是抢破头。就在蛋糕基本分完的时候,吕宋,终于可以合理合法的征收工商税了,虽然为了恢复工商业的元气,约定在最初五年里,商号只报应税数额,而不真正交税。但这两件事都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更更更重要的是,这两项权力都在全体内阁会议手中,且不可能再还给皇帝。之后几百年间,大明能在历史的数次反复中挺过来,并持续保持强盛,都要拜其所赐。※※※※至于眼下,杀鸡不用宰牛刀……在南方终于从危机的泥淖走出,快速的恢复元气时,北京的皇帝母子却陷入了无解的危机中……因为历史原因,大明的边军和宗室,九成以上都集中在北方,再加上京城的物资消耗,这三个沉重的包袱,一直都是东南各省来背。东南经济之所以恢复的这么快,也跟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直接的关系。按说北方有彪悍的军队,应该迅速南下平叛才是,然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包袱,不是本就贫困不堪,又遭受连年天灾的北方民众,能背得动的。但不调遣依然要花钱养兵,北京的太仓转眼告罄,各地催饷的文书,像雪花般涌入京城。皇帝母子俩就是把紫禁城卖了,也发不出一个月二百万两的饷银、拿出一百万石粮食的军需来啊……北方的军队开始发生骚乱,甚至连蒙古人也因为没有人买他们的羊毛,而考虑是不是干回老本行。但是沈默一封措辞严厉,几乎是连训带骂的亲笔信,就让一干台吉们腿肚子打转。富裕安逸的畜牧生活,已经消磨了他们最后他们只要想起那个一脸笑容、心黑手辣的恶魔,就一点趁火打劫的念头都没了。刚刚转投南方,急需立功表现的晋商也派上了用场。他们几乎与每一支边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跟蒙古人的关系更不消说。对于厮杀汉们来说,有奶便是娘,管你是南方还是北方了,所以军人们纷纷表示服从南京朝廷的调遣,随时可以攻打北京。辽东的李成梁更是早就磨刀霍霍,几次请战要提兵南下山海关,为沈默直捣京师。所有的请战,都被沈默压住了。因为他很清楚,请神容易送神难。军事力量一旦形成,就很难在制度框架内约束直至消灭,他们从暴力中成长,也只相信暴力,放这些猛虎出闸,一定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难以预测的凶险的。还是那句话,杀鸡不用牛刀,他只需要军队保持安静,静待结果就是。这也决定了必须速战速决,否则会生变故。万历十三年八月,北方天气转凉,正是杀人放火的好时节。姚长子麾下的东南水师战舰二百艘,民间运输船二百艘,搭载着南方十二万内阁军,未开一枪一炮,便在天津卫登陆。因为天津卫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后军都督府都督、东宁侯焦志,率天津两卫三万余名官兵反正。之后大军一路未遇抵抗,顺利抵到北京城下,完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并派遣使者进京谈判,以保护大明皇帝朱常洛安全为由,敦促伪帝朱翊镠投降,并保证其生命财产安全,保留其郡王的封号和待遇。如果三天之内,朱翊镠不开城投降的话,大军则强行攻城,到时候玉石俱焚,大不了再立个姓朱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