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赵岩的军队里都是职业化的士兵,完全脱离了生产,只为战争而存在。这样专业化的精兵,战斗力极强,加上人数少,占用的劳动力不多,作战中消耗的补给也少。最关键的还是劳动力的占用方面,不占用太多的劳动力,就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生产,战争打的就是人和物资,这样一来即有人,又有物资产出,只要赵岩不财政破产,就能不断的调动这些人力物力进行战争,岂能按照那种粗糙的战争方式来衡量。要怪只能怪他们两个太孤陋寡闻,对事实缺乏调查。五月初二发行的报纸送到了乾清宫,崇祯看完为之冷笑,恰时赵岩派遣到京师的记者也进了乾清宫。就在早上,崇祯接受了采访。对报纸这种新鲜的东西,崇祯还是很喜欢的,而且每天看到报纸上那些发表言论的人,也极想参与进去体验那种感觉。其实每个人都有那种表现欲,想发表一些言论,让别人感觉自己很牛x,更何况是崇祯这个‘愤青’。赵岩派遣去采访崇祯的记者,乃是宣传部特别训练的,对宫中礼仪十分熟悉。记者天还没亮就进了乾清宫,在崇祯早朝前,对崇祯进行了采访。对崇祯的问题很简单,只问了一个陛下的理想是什么?崇祯的理想自然很多,振兴朱家王朝,统御万方。崇祯还说了一些希望百姓安定的空洞之言。这个采访也就是走个形式,给《大明日报》造势而已,采访过后,记者向崇祯提出,以后可否为《大明日报》写一些评论以引导天下百姓,崇祯欣然答应了下来。……崇祯批准通过赵岩的奏章,让赵岩十分的意外,原本他还以为崇祯会不同意,但结果却是出乎了他的意料。既然崇祯同意了赵岩进剿流贼,赵岩也就不用在报纸上造势了。辽东方面,此时比较平静。根据辽东特战大队传回的消息,满清正在备战,暂时没有发动反攻的迹象。就算是满清发动反攻,以现在辽东的力量,也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东线都是山区,辽东军,细数赵岩从起兵之日,到十年以来对流贼的各场战役。第一节:巧施妙计,只身擒贼。讲的是赵岩与流贼的第一次战役,发生在招远,赵岩带着家丁前往济南经商,归来的路上被八千流贼包围,赵岩巧施妙计,散布官军到来的谣言使流贼陷入混乱,乘其混乱之迹,赵岩带百余家丁冲杀贼军,只身追击贼首,并擒之。报纸上言道:“正因此役,建威大将军见世道糜烂,决定弃笔从戎,编练乡勇,安靖地方。”第二节,千里救中都,登莱游击显忠义。七年,流贼扫地王、太平王进犯中都,身为登莱游击的赵岩千里救援,一路疾驰,日行百里,十余日抵达凤阳府,人马具疲,依旧奋勇而战,将刚进入中都的扫地王、太平王两部二十余万围困肥水之间,尽歼之,保得皇陵不毁……第三节:备战击建虏,不忘击西贼此节报道赵岩八年备战时,出兵帮助卢象升、朱大典剿贼之行。“四载间,建威将军鞠躬尽瘁,力荡群贼,贼本式微矣。然自洪承畴为督剿流贼,领朝廷五十万金剿饷,却行草包无能之策,以致今日之败业,建威将军痛哉,欲出师清剿,圣上准许,大将军已出兵领兵三万,亲自征讨,各地百姓、乡绅见大军无需慌乱,建威将军之兵马素来与民无犯,本报战地记者将一路跟随建威大将军,随时报道最新战况。”报纸一经发行,就陆续在各地掀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地士子、乡绅纷纷写信给当地的济民客栈,给赵岩声援打气。赵岩如此积极的剿贼,受到了那些中上阶层的热烈支持,因为流贼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地位,是阶级敌人。在对流贼的征剿中长期疲软的形势下,他们太需要一个能够站出来保护他们的人,而赵岩如此能征善战,又对剿贼如此积极,自然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就连崇祯看了此报,想起了赵岩七年流贼进犯中都的事件,不由心中又发感动,叹道:“此子却是忠义,只可惜朕已不好驾御。”山东百姓听闻赵岩出征,一路上夹道相送。赵岩出了山东,借着《大明日报》的宣传,一路上也受到了热烈欢迎,每到一处必有乡绅送来牛羊米麦犒军。赵岩一路上打着旗号,大摇大摆的行进着,一路上果然与民秋毫无犯,而且还一路上收拢流民,乡绅犒军之米麦皆用于接济贫苦。每到一处,百姓都倍加称赞。不过赵岩的行进速度不快不慢,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前进,一百里也就是五十公里,相当于后世以50公里的速度骑上一个小时摩托车。而赵岩这此出征,士兵人人有马代步,日行百里的确不快。辎重营则没有这个速度,辎重营马匹虽然多,但比营级的辎重连所带物资数量那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在道路尚好的山东且能跟上大队的速度,但出了山东,一天的行进速度也就五六十里,如果路不好走,还会更慢。不过辎重营并没有和大队人马一起行进,而是单独行进,作为专业的辎重营,是具备单独行动能力的,他们的自保能力很强的,九年昌平之战辎重营受到阿济格的冲击,摆出的车阵固若金汤,使其无功而返。辎重营的任务就是不断的独自往返运输补给,辎重营的五千士兵即列阵战斗,也可以充当工兵开路架桥。赵岩在前进中,中原的情况陆续传回,湖广境内流窜着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及闯塌天三部较强的流贼。高迎祥跑到了大别山打起了游击战,张献忠跑到了湖广南部(湖南),在山地较多的湖南。说好听了,湖南人性格刚烈,重义气,压迫越大反抗越强,说不好听点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土匪多。张献忠一到湖南,饱受不公待遇的湖南百姓,纷纷奋起,张献忠的队伍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