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华殿。
初苒的伤口已渐渐愈合,震裂的肋骨也复原的很好。只有肋下那条寸许的伤疤仍是狰狞,元帝送来了上好的云萝膏,不仅去腐生肌,还能消弭疤痕。可初苒不愿使用,她要留着这印记,留着心头的那一缕惦念和悔恨,提醒她还有未完之事要做!
这一月来,元帝的招贤之策进行的很顺利,初苒也一直悄悄在宫中暗查,搜寻蛛丝马迹。
颐珠急急地从外头回来,带回了威远关失守的消息。
初苒从颐珠惊乱的神情中,看出了事态的严重,可她对于威远关知之甚少。颐珠便向她细述了这关隘的来历,摆明当中的厉害关系。当颐珠讲到镇守威远关的太守是太尉聂征的儿子时,初苒就忽然觉出了不寻常的意味。
据颐珠所言,太尉聂征有四子,以长子聂鹏举和三子聂焱最出息,长子性情敦儒,官至大行令,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也是光耀门楣。
而三子聂焱则是老太尉最引以为傲的儿子。聂焱自小熟读兵书,不仅家传的聂家枪威震京畿,一套斩天除魔剑舞动起来,也是惊心动魄、天地色变,甚合他「冷面郎君」的绰号,当年的翩翩少年郎,不知俘获了多少世家女子的心。可惜,他当真是冷情又冷心,一个也瞧不上,如今年近三十,仍不曾娶妻。
聂焱幼年时就随其父出征,每入敌阵则如混世魔王一般,众将皆赞虎父无犬子。他二十岁时,一战成名,初露峥嵘。二十五岁时官拜骠骑将军,任朔城太守,镇守威远关。接着,一年之内他三战三捷,自此,大晟与百乌东八百里边境在线,狼烟再没有燃起过,长达五年的边关安宁,成为了威远关上的又一段传奇。
从那之后至今,百乌国对大晟边境的袭扰始终只是在西北黑水关、北川一带,从不敢向东越雷池一步。
对于大晟与百乌绵延千里的边境线来说,西北毕竟只是贫瘠之所在,但是东八百里,威远关、朔城却承担着京师门户、屏障的作用,是以,五年来一直由聂焱在此威慑镇守。
老太尉聂征现在已年届七旬,纵然精神矍铄,也难敌岁月催人。而聂焱子承父业,正当壮年,只要再立下军功,便可封为大将军,接任聂征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压下宋恒道一头,任那位宋丞相再多不满意,也载不住人家兵权在手。
是以,三代忠义的聂家,既是元帝的底气,也是令舜纯最为忌惮的力量。
听到这里,初苒已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又不是爆发了什么大不了的全面战事,也不是百乌举国来犯,不过只是一次普通的袭扰,这样的名将,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怎么就能让敌人十万大军毫无先兆地兵临城下了呢。
据颐珠说,丢了威远关的原因,竟然是由主帅玩忽职守造成的。因为百乌军奇袭威远关时,身为主帅的聂焱根本不在阵前。怎会如此巧合,恰好主帅不再,敌军就来攻城,聂焱去了哪里?
初苒甚至生出荒唐的想法,威远关失守会不会又是舜纯为了浑水摸鱼捏造出来的,就如那次说萧鸢谋反一般。
可惜接下来的几天,鸿翎急使的战报,源源不断地送进宫来。
「八百里急报!八百里急报!」边关的态势日益紧急。
从最初的威远关前哨失守,主帅聂焱不知所踪。再到后来威远关陷落,上将军战死。
百乌骑虏长驱直入,已兵临朔城强攻数日。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喉咙口,朔城中可是有二十万百姓啊!那是先帝历时三年迁移人口,且休养生息十几年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如今,就要这样葬送在骑虏的屠刀之下了么?
「八百里急报!」又是一骑鸿翎急使冲入宫中。
内侍、宫人纷纷避让,信使一路飞奔,将军战递于御前。
这一次,终于是喜讯!
元帝也终于完整的了解了,这次战事的始末…
半月前,数年不曾有过动静的百乌国,忽然以十万大军奔袭威远关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