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会心内科的高主任也过来,你先坐会。”童昭阳指了指对面的沙发,就继续看病历了。
汪洋走到沙发前坐下,目光落在办公室。
和沈文杰的办公室差不多,不大,两个玻璃柜。
里面全是书。
办公桌上也全是文件。
或许这就是好医生的标志之一?
汪洋收回目光,打开文件。
这次他要抛弃算法。
没多久,外面传来敲门声。
“请进。”童昭阳抬起头。
汪洋急忙起身。
门一开,进来一个穿着白大褂带眼镜的,头顶已经闪闪发光的中年人,“老师。”
来人很客气的走到童昭阳办公桌前问好。
“来来,这就是我经常跟你说的汪洋……”童昭阳起身走到汪洋身旁。
“这是心内科高主任。”
高主任笑着伸出手,“是在搞智能医疗诊断是吧,早就听老师提起过你,年轻有为啊。”
汪洋连忙起身握手,“高主任您太客气了。”
“他搞个屁的诊断,雷声大雨点小,这都一年了,连个影子都没见到。”童昭阳哼了一声。
汪洋大汗,脸瞬间烫了起来。
“童爷爷……我不是没数据么……”
“没筷子就不吃饭了是吧,就得饿死!”
“可以用手抓着吃。”高主任一本正经的扶扶眼镜,在童昭阳侧旁坐下。
汪洋尴尬的笑了起来,“我这次就准备用手抓。”
说完便把手里的文件打开。
“之前总想着追求完美,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准确率上,这次我想这样……”
汪洋迅速把自己的想法介绍了一遍。
之前总想着,必须先有算法才能往下推进。
现在意识到要先把东西做出来。
先用最基础的机械规则和经验构建框架,哪怕粗糙些也没关系。
比如血压,超过180就报警,心率小于50就报警……
数据可以慢慢积累,模型也能逐步优化。
关键是要让系统跑起来,真正用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迭代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