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无疆熟读史书,他看懂了白夜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朱熹之问。
天命王朝面临邪魔入侵的压力,若地方削弱太过,一旦人族邪魔大战,就只能靠中央了。
中央一瓦解,那就彻底完蛋了。
白夜无愧于龙门子弟,他补充道:
“侯爷,这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法子。”
“地方做大要削,中央失控要管,总会有一个平衡点。”
“科举选拔文官,会造成力量失衡,那在考核上,就该尽量扩大考核范围,不使一家做大。”
“臣下并非儒门子弟,传承自纵横家的道统,不使儒门专美于前。”
“圣人自有制度,霸王道杂用之。”
楚无疆颔首点头。
【这黑晨思路还挺清晰的,是个实用主义者。】
【有这样本事的人,不太像是间谍。】
正如楚无疆的前世,科举制度自然是伟大的发明,比起选拔考试来说,依靠血统传承官员,明显更加糟糕。
但科举制度发展后,只靠经书来衡量能力,于是又产生新的问题。
从来没有尽善尽美的方案,楚无疆也不可能一次性跨越社会的发展阶段。
路要一步步地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楚无疆这才露出笑容道:
“黑晨先生言之有理。”
“只是帝室虽衰,天命未改,不可与争锋。”
“楚家世受国恩,当待天命变化。”
白夜明白自己过关了,他露出惊喜的笑容:
“多谢侯爷的信任。”
楚无疆笑了笑说道:
“谁家安排死士,能把学问做到这份上,那本侯也认了。”
白夜对于治国的研究,基本上到了国家要用什么政治制度,哪些策略会造成什么副作用等等,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说宰辅之才,将来执政一方,也不担心他搞得太差。
至于施政能力,可以进行训练。
“臣下只是偶有一得罢了。”
“自古读史,便是为了总结兴衰盛亡之理。”
“只是兴亡难测,唯尽力而已。”
“说得很好。”
“先生能有这份敬畏之心,本侯十分满意。”
比如楚无疆的前世,封建与郡县贯穿始终,时常反复,郡县制度真正大成,要到宋朝,是以抑制武人为代价的产物。
可是宋朝,明朝又接连亡天下,让士人不得不痛苦地思索,全面的郡县制是不是会导致地方衰弱,中央崩盘后,敌人直接长驱直入。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幽默感。
你所反思的,你所总结的,也未必是对的,历史总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让你摔一个大跟斗。
“多谢侯爷夸奖。”
“臣下愿追随侯爷,成就伟业。”
楚无疆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