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思路
以古代沉重的赋税徭役为切入点,塑造陈阿牛等农民形象,通过饥荒、欺压等情节加剧矛盾冲突,再描写农民们从隐忍到反抗的转变,展现底层人民的觉醒与抗争。
垄上烽火咸平三年的深秋,陈阿牛攥着断成两截的木犁,望着龟裂的田垄,喉头像塞了把带刺的麦芒。
自开春以来,滴雨未落,好不容易从山涧引来了些水,却被乡绅王剥皮的家丁抢了去,说是要浇灌他家的牡丹园。
妻子李氏跪在干裂的土地上,用陶碗一点点舀着泥浆,想给奄奄一息的稻苗续命,可那些枯黄的秸秆,终究没能熬过这个酷热的午后。
“阿爹,弟弟又在哭。”
七岁的女儿阿桃抱着饿得脱相的弟弟,眼神里满是恐惧。
陈阿牛摸了摸腰间空荡荡的米袋,喉结上下滚动。
往年这个时候,谷仓里该堆满新米了,可今年。。。。。。他望着不远处王剥皮家朱漆大门上的铜钉,在烈日下泛着冷光,那些铜钉仿佛化作了獠牙,啃噬着他最后的希望。
二更梆子响过,陈阿牛背着竹篓摸黑出了门。
月光洒在荒山上,照着他偷偷采挖的野菜。
突然,几道火把的光刺破黑暗,王剥皮的家丁举着棍棒围了上来。
“好你个陈阿牛,竟敢偷挖我王家的山货!”
领头的壮汉一脚踢翻竹篓,“带走!
见官去!”
县衙大堂上,县太爷懒洋洋地把玩着翡翠扳指,听着王剥皮的哭诉,不时点头。
“大胆刁民,偷挖山货,破坏风水,该当何罪?”
惊堂木重重拍下,震得陈阿牛耳膜生疼。
“大人,小的实在是。。。。。。”
“住口!”
师爷甩下铁链,“先打二十大板,再罚纹银十两!”
陈阿牛被拖出县衙时,已血肉模糊。
十两纹银,他倾家荡产也拿不出。
王剥皮站在一旁冷笑:“念你可怜,就拿你家三亩地抵债吧。”
李氏闻讯赶来,扑通一声跪在王剥皮面前:“老爷,那是我们陈家的命根子啊!”
王剥皮嫌恶地踢开她,绸缎长衫扫过李氏的脸,留下一道血痕。
腊月里,朝廷的赋税又下来了。
衙役们举着水火棍闯进村子,挨家挨户搜刮。
陈阿牛家徒四壁,除了破棉被和几个陶罐,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