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斋”,从此将不仅修复历史的伤痕,也将成为那些徘徊在古物之中、未能安息的执念的归途驿站。
工作台上,她的加密座机旁边,安静地放着一杯还冒着热气的清茶。
在她工作室临时落脚的陈博正蜷在角落一张临时搬来的懒人沙发里。
陈博对着他随身携带的三块屏幕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屏幕上滚动着常人看不懂的代码和数据流。
听到动静,陈博头也不抬,嘟囔了一句:“回来了?老周下巴惊掉了没?”
“温静刚走,说报社有个紧急采访,茶是她泡的。”
温静的名字自然而然地出现。
这位外柔内刚的记者,在经历了柳树沟乱葬岗的尘土和西郊墓地的肃穆后,眼神中少了几分初时的好奇与探究,多了几分沉静的理解和坚定的支持。
她离开前留下的那杯热茶,无声地传递着她的关心和已成为伙伴的默契。
苏晓岚端起那杯温热的茶,氤氲的水汽模糊了她的视线。
她看向陈博专注的侧影,又想起温静临走时那个了然于心的眼神。
恐惧依然存在,未来的路也必然充满未知的挑战和凶险。
但此刻,她不再是孤身一人。
陈博,这个行走在灰色地带的信息掮客。
温静,执着于挖掘真相的记者。
他们因这面诡异的婚镜而卷入,共同经历了寻骨、合葬、见证净化奇迹的全过程。
这份共同的经历,在彼此间建立起了一种超越普通合作关系的、牢固的信任与默契。
苏晓岚轻轻抿了一口茶,温润的液体滑入喉咙,带来一丝暖意。
她将目光投向工作室的大门,眼神平静而深邃。
……
她在等待。
苏晓岚有预感。
她在等待着下一件承载着未了故事、未解执念的“特殊”古董,带着它的秘密与诉求,敲响“拾遗斋”的门铃。
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那面民国婚镜最后散发出的温润光泽,以及风中那一对恋人悠长的、满足的叹息。
……
(镜中新娘结束《修复师》情节未完。)
……
苏晓岚是一位技艺登峰造极、对文物怀有纯粹热爱的年轻学术权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