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走进那扇门?
李君欣知道,常规的商业套路对冯雪梅无效。
她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冯雪梅的一切——公开的演讲、访谈、社交媒体动态。
她注意到冯雪梅极少提及家庭,但在一次非常早期的创业访谈中,她提到过母亲曾是一位中学美术老师,对她审美启蒙影响巨大,眼神里流露出罕见的柔和。
机会出现在一次项目跟进沟通后。
李君欣去冯雪梅办公室送修改后的部分设计思路,恰逢冯雪梅正在接电话,语气是压抑不住的焦灼和疲惫。
“……妈又不认得我了……把护工气走了……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可我现在实在走不开……那个重要的会……”
李君欣安静地站在一旁,没有打扰。
冯雪梅挂断电话,揉着眉心,难掩憔悴。
“冯总,您还好吗?”
李君欣轻声问。
冯雪梅挥挥手,勉强恢复常态:“没事,李总,资料放这儿吧,我看完让助理联系你。”
李君欣没有多问,但在离开时,她状似无意地向冯雪梅那位面露难色的年轻助理表达了关心。
助理或许是压力太大,也或许是李君欣温和的态度让人放松了警惕,低声叹道:“冯总太难了,冯奶奶老年痴呆时好时坏,最近严重了,特别抵触陌生人,已经气走三个护工了。”
“冯总工作这么忙,还得天天操心,人都瘦了一圈。”
阿尔茨海默症。
李君欣的心被揪了一下。
她立刻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当年生病时,她也曾那样无助和奔波。
那种在至亲逐渐陌生的认知中挣扎的痛苦,她感同身受。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清晰起来,这不是一个商业机会,这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同样在事业与亲情间艰难平衡的女性。
李君欣立刻动用了所有的人脉,通过沈曼律师,找到了已经退休多年的张姨。
张姨曾是三甲医院的护士长,专业能力极强,更难得的是性格温和,极有耐心,特别擅长与认知障碍的老人沟通。
李君欣亲自上门,不是以老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女儿的姿态,恳切地说明了情况,并预先支付了远超市场价的薪酬,只求张姨能出山,给予冯母专业的、充满尊严的陪伴。
她没有告诉冯雪梅,也没有任何借此邀功的打算。
她只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估摸着冯雪梅可能会抽空去看母亲的时间,带着张姨,“恰巧”出现在了冯母所住的老小区附近。
果然,遇到了行色匆匆、眉宇间锁满愁云的冯雪梅。
“冯总,真巧。”
李君欣的语气自然得像老朋友打招呼:“这位是张姨,我母亲以前的护理师,经验特别丰富,人也特别好。”
“听说您最近在找合适的人帮忙照顾阿姨,正好张姨最近有空,要不……让她们见见,看看投不投缘?”
冯雪梅愣住了。
她的第一反应是警惕和不悦——李君欣怎么会知道?
她在调查我?
但看着李君欣那双清澈见底、毫无算计的眼睛,再看看旁边张姨那慈眉善目、自带安抚气场的模样,她到了嘴边的拒绝咽了回去。
母亲的情况实在让她心力交瘁,任何一丝希望她都愿意尝试。
“那就……麻烦张姨了。”
冯雪梅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