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便产生了文字,去记录那些事物。也就有了通过各种事物的现象,来阐述各自论点的学说和书籍。
然,所有的事物本质都不具备实体性、真实性和永恒性的。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因为机缘聚散,而产生着千变万化,并非一成不变。
而非只有此时绽放于汴梁夜空的烟花。
可以说,世间一切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固定的本质,有的只是过程和结果而已。
只不过有的是弹指一挥,有些却要经过万世百代,非人之一生一世所能及也。
万事万物,并不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而且世间事物也不会因为你以为的,而发生机缘的排序重组。
有道是“人谁无过,患不自知。知而弗改,是谓自欺。”而此“过”便是“有为”。
哪有人说了,不是说“无为”才是好的吗?
这话也不能说是个错。不过这“无为”并不是不干事,而是在千千万万试错之后,而选择不去过分干预。而且简单的“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
“无为”的前提,是得去找到并梳理事情万物机缘聚散的规律。此为“知”。
然后根据“知”去顺应这种规律,从而发展各个环节的主观能动性。
而后才能“天下庄周马”的“无为”,这就是我们说的“智”。
且不是你看到那“无为之人”掐指一算,灵光一闪便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要这样做,那就需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句话深了去了,上学的时候,听到老师说这“善者”便是“善良的人”。
这样的解释肯定是不对的。我家老爹爱较真,因为这事还专门跑过去理论过一番。
这场关于“善”的辩论,胜负我不得而知。不过最后结果是,我被成功的罚坐到了后排,成为学渣云集的“喷骚俱乐部”中光荣的一员。
也可能是老师用现实去教导我“择其善者而从之”吧。
不过,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善”并非“好”和“善良”的意思。因为在任何哲学家的眼里,是没有好与坏,善与恶界定的。孔子也不例外,他的思想世界是很客观的。
“善者”应该是指在“某个方面”比你强的人。
如果硬把“善者”单纯的理解成“好人”那么下面话就不好理解了。
“闻”不是听到那么简单,而是指信息的收集。信息积累够了,多了才能让你有对的“选择”。
这“择”就是这句话的根本。
怎么选择?因为这“某个方面”信息涵盖量太大。
有适合自己的,有不适合自己的。比如说坑蒙拐骗,杀人放火,心狠手辣,逼良为娼,攻于心计等等等等。
即便是屁放的比我多,比我响,比我臭的也是屁之“善者”。
这些也要去“从之”吗?
自然,这事看上去荒唐的很。
那么,怎么去做到正确的“择”?
你得回到前面那句“多闻”上,啊呸!多闻且不是闻屁啊!
那“闻”什么?
“闻道”——圣人之“道”。
“多闻”的作用在于,使自己在三观得到规范。只有这样才不会行差踏错,麻木不仁。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选择上出现问题。
于是乎,有了“闻”才能有“见”。
这“见”也不是单纯的“看见”的意思。
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研究、实践之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对事物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