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钓鱼台国宾馆吗?”这件事报纸上都刊登过来,包括车队的照片都上了头版头条。
对方在哪里入住这件事,是由外交部负责,霍廷洲了解的情况并不是很经济民素。
但这次他们一共派了近五百人过来,光是运送人员和物资,飞机就起降了近七十次。
所以很有可能,钓鱼台国宾馆那边只入住了一部分。
报纸上的信息本就是真真假假,不过飞沪市那天,霍廷洲他们的确是在谊和宾馆接到的人。
之后他们乘坐同一架专机飞往了沪市。
听霍廷洲这么一说,姜姒顿时明白了。
谊和宾馆作为这次外事活动的接待地点之一,其设计和建设成果自然也就成了展示的一部分。
她身为总设计师,会受到这般重视,也就说得通了。
“嗯,你先看着,我去做午饭。”
不用看采访提纲的内容,光看纸张的厚度霍廷洲也能知道,下午这一趟拍摄下来,估计时间短不了,中午这顿必须得吃饱了才行。
午饭吃的是面条,霍廷洲卧了几个鸡蛋,还炒了两道快手菜。
一家人刚吃得差不多了,京市电视台的车就到了家属院门门口。
这次一共来了两辆车,杨主编和姜姒霍廷洲一家四口一辆。
记者,摄像师,化妆师,灯光师他们坐另一辆车。
几人先去了建工部,在姜姒原先所在的办公室里,拍摄了她在伏案修写设计图的工作特写。
也真是难为了他们,姜姒都已离开单位快半年了,没想到之前修改过的底稿,竟然还被翻找了出来。
办公室里的布置更和她离开时没任何区别,连窗台上她养得半死不活的仙人掌都还在老位置。
拿着画笔,坐到熟悉的办公桌前,姜姒一时有些恍然,仿佛又回到了之前和同事们一起熬夜赶稿,热烈讨论的时光。
这种感觉,在接下来见到以前的老同事们时同,直接达到了巅峰。
几个月不见,再次见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姜姒脸上的笑容明显真切了许多。
大伙围在一起,说说笑笑,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在这种自然融洽的氛围中,姜姒顺利完成了和同事们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的中景拍摄。
一旁的摄像老师和杨编导看着监视器里的面画,连连点头。
虽说都是摆拍,但镜头里的几人互动自然流畅,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最让他们觉得动容的地方在于,在在建工部拍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姜姒戴着大红花,从领导手里接过奖状的场景。
他们原想着找个工作人员上去顶替一下,没想到赵部长听闻这件事之后。
直接把下午的会议给改期了,还把大会议室给让了出来,亲自上场配合拍摄。
就这样,原定要四五个小时才能拍完的内容,三个小时不到就顺利完成了。
拍摄间隙,霍廷洲全程安静地陪在一边,目光始终追随着忙碌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