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其实书早就写好了,甚至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天下一家》,也可以叫做《四海一家》,总之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因为他本身也不是个种族歧视的人,同时还因为实地见识过,所以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认为某种程度上的国际主义是必要的。自然而然的,书当中的内容,也有许多支援东方作战的计划和考量。
不久之前发生的事情,大伙儿也看到了,美国人的孤立主义情绪非常强。或者说不是孤立主义,而是美国利益至上的倾向非常强。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都要求民选政客把精力放在治理美国内政上面。
即使是罗斯福,也不敢大张旗鼓的表现出自己的某些倾向。只能以让美国的工业获得出口为名,支援一下苏联的建设。如果他就这么直接把东西送去苏联,国内的反对声浪能够把他活活骂死。
就算是为了利用苏联对付小胡子,在此时的许多美国人眼里,也觉得不合适。
毕竟小胡子闹得再凶,也是在欧洲闹,他难不成还有本事来美洲闹?美国民众普遍觉得欧洲的事情你们政客少管,好好管理美国就得了。
面对如此民情,威尔基不太乐意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国际主义者"的形象。只要他不表现出来,那么就不太可能被人问到,到底支不支持孤立主义,是不是不干涉主义者?
少说少错,不说不错嘛!
听到他的这个说法,奈尔倒也不能太反对。毕竟咱们已经把塔夫脱老舅设计去了孤立主义者的方向,事实上这也是美利坚如今的大风向,想要逆着他走,有点冒风险的意思。
“所以我准备过段时间再发表,到时候或许会有转机。“威尔基如此说道。
至于他说得转机,那显然是欧洲再次爆发战争。一旦战争起来了,美国多多少少就会有一些民众开始有危机感。只要有了这个民意基础,到时候再发表,那么威尔基同样也能作为一时“弄潮儿"。
就是这个发生战争的时机不好把握,威尔基自己也没底,更没有问过奈尔。
“不行,还是应该尽快发表!“奈尔知道威尔基这么想是没错的,但是他这样做太保守了。
因为罗斯福本人会在发生战争之后,很快的通过租借法案,开始援助英国等国家。到时候再发表《天下一家》,威尔基就只能做罗斯福的应声虫。
所谓宁做鸡首,不为凤尾是也!
要是就是威尔基这个预料到战争很快就会爆发的“先知范"!
让美利坚的民众,在将来战争爆发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曾经有个威尔基,大声疾呼战争要来了,美利坚要做好准备。用这个首先预言战争到来的大名头,去压过支援英国抵抗的罗斯福。
如此才有可能在1940年的大选之中,比罗斯福更具有先机和优势。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只能附和着罗斯福说要支援欧洲抵抗法西斯。
做应声虫,总是落了下乘的。
“现在就要发表嘛。“威尔基这不是在询问奈尔理由,他倒是比较相信奈尔在某些事情上的判断的。
“没错!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