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发展倒也不是很出乎意料,美国助理国务卿,驻华公使詹森(NelsonTruslerJohnson,1887年4月3日-1954年12月3日)受命对中日冲突进行调停,恢复上海的和平。
常公期待的或许就是英美等国,居中调停,避免更大的战事。
毕竟常公什么批人,诸位应该都很清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对外可以这也卖那也卖,卖几个省都是小事。对内,哪怕是个新疆省政府主席,都不舍得放给李德胜。
那时候李德胜都有二百五十万大军了……
消息传递的很快,美国人牵头,居中调停,中日双方到底也是给美国面子的,约定停火一天,派人商议停战事宜。
实际上日本是不是继续紧锣密鼓的安排在杭州湾登陆,那就不得而知了,这么重要的军事情报,也轮不上奈尔看啊。奈尔只能够从公开的消息中抽丝剥茧,分析双方到底情形如何。
根据公开的消息,常公此时在上海大概还有四十万大军,之前打了三个月死伤了十几万,这个数字和奈尔心中的估算差不多。日本人在上海左近,大概还有三十万不到的样子,死伤情况约在六万人左右。
杂七杂八扣一扣,日本顶多还有十来万步兵可以和常公对线,除非日本那边再继续派遣军队加入战局。
打城市攻坚战,看来日本人也是没经验没办法啊。
常公仰仗的也是大上海难以猝然攻克,江南一带又是他的基本盘,可以在某种维度内打一场"持久战"。现在他估摸着心里面正窃喜呢,自己拖住了日军,那么日本久战不利,英美为了自己的侵略利益,肯定要出来做和事佬了吧。
谈吧……
许多人都在关注着这件事,美国人也因为这段时间的舆论宣传,对此颇为关注。大约有五千多美国人已经撤离了上海,剩下的要么是公务在身,要么是利益在手,要么就是大胆的冒险者。但他们不走,那美国在上海就有国民要保护,是个很好的介入借口。
其实谈判的筹码早就已经预备好了,美国人也在施行绥靖,劝说常公用华北五省自治,换取短暂的和平。可能一两年,可能三五年,但只要和平了,就有机会继续扩充军备。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赋税来源地也能保住。
须知江海关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海关,就在黄浦江边上,只要把江海关保住。那么国府的收入就不会血崩,就还有办法从德国、苏联,乃至于美国身上弄到洋枪大炮。
谈了一天,似乎没有结果。
起码《纽约时报》没有发什么号外,但是与历史上大不相同的一件事发生了。驻守在上海外围约七八万人的国军部队,开始向苏州方向撤离。不知道是列强逼常公撤的,还是常公自己下令撤的。
日本方面除了要求华北五省自治以外,还要求国军在上海不设防,现在在上海的主要部队全都撤出。
常公大约只能是以保安部队,税警部队和一般警察的名义,在上海保留有限的军事存在。但国军的税警总团五个团,都是国军中的精锐,留在上海也确乎可资防守。
有了国军七八万人撤退的开头,日本方面很是大度的宣布再停火三天,保持商谈。只要国军的正规军全部撤出上海,就一切好说。
和平的曙光似乎出现了……
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国军先后有二十万大军向苏州吴县的防线,以及无锡江阴一线的防线撤退。
同历史上不同,火车在美国公使和各国记者的监督下没有挨炸,公路上拥堵的骡马汽车和士兵,也以一天二十公里的速度往外挪着。
部队是有计划,有安排的向外撤退。所有人都以为会像五年前一样,打了防御战,我们没输,小鬼子只能接受调停。所以军心士气亦未崩溃,甚至还有部分军官得到了常公的嘉奖,表彰他们忠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功勋。
日军登陆杭州湾的事件,还是没有发生。
等到国军已经有约三十万人撤离上海,城内只剩下之前所述的保安部队,税警部队,警校学生部队和属于二线的补充部队的时候,异变陡生。
大伙儿兴冲冲的到租界,准备去签署条约,结束在上海的冲突。同时就华北五省的自治问题进行谈判的时候,日本人翻脸了!
美国航空兵送来了侦查报告,停泊在舟山的日本海军,大规模登陆杭州湾北岸,准备包抄上海,扩大战局。
詹森还试图紧急调停,甚至拉上了其他各国的公使,但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日军虽然也恨在浙江的美国航空兵,但是夺取上海,显然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他们根本就没有给常公和美国志愿兵任何的反应机会,当即向留守在上海的数万国军发动猛烈攻击。而后在杭州湾登陆的日军,只花了两天半的时间,就杀奔上海,形成合围。
常公原本还想着从吴县和江阴调集撤下来修整的三十多万大军援救上海,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上海失守!
举国大惊!
不论是美国这边,还是常公那边,都突然意识到上了日本人的当了。日本人就是因为夺取不了制空权,在上海打巷战又无法迅速占据优势,最终假意谈判,实则诓骗常公将大军撤离上海。也令美军航空兵不再出动。
大军一撤,城内就剩七八万兵,面对十几万日本兵,再无抵御之力。偏偏日本还增兵杭州湾,既包围了上海,又阻拦了吴县和江阴的援军,委实奸诈。
无可奈何之下,常公只能敦促诸军,坚守苏州吴县一线,同时继续调集人马,赶赴江阴一线,阻拦日军的攻势。
上海前后几乎守了四个月,吴县要是还能再守四个月,江阴也守四个月,那么不需要中国求和了,日本自己国内就供应不起,打不下去咯。
时间来到了193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