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朱可夫整合好自己麾下的部队,德军别说十面合围莫斯科了,被朱可夫赶着跑还差不多。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老祖宗都说得很明白。根本不需要多解释,也知道连冬装都没配齐的德军,在打到莫斯科外围的时候,还有几分攻坚能力?
“好!“威尔基背过身去,望向窗外。
“我们只需要做好俄国人的后勤工作即可。“奈尔反正是相信苏军的。
现在阿美的工作,那就是全力保障苏联的所需供应。或许有人应该知道的,因为苏联本身糟糕的外交环境,以及早期的大规模失败。原本最重要的波罗的海港口,还有黑海港口,基本上都不能使用,或者处于危险之下。
给外援留下的通道,就只剩下三条。一条就是气象条件非常不好的北冰洋摩尔曼斯克港,这地方虽然是不冻港,俄国和苏联两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整备,但架不住气候恶劣,交通运输条件太差。
沟通莫斯科的铁路,甚至是在1916年之后才建成的,远远落后于西伯利亚大铁路。且现在这条铁路的复线工程尚未进行,说白了就是只有一条道,来去都只能在一条道上开,你说这个效率能有多高吧。
而且这条路还受到德国的重点关照,历史上英美的PQ-17护航队就在运输途中损失了半数运输船,当时舰队一出港就被U-456发现并跟踪,之后又受到25架德国鱼雷轰炸机组成的编队进攻,3艘运输船被击沉,同日舰队司令收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接近的错误消息下令舰队分散。
这一错误直接导致护航编队的防御能力大大下降,转天就有6艘运输船被德军空袭和U艇击沉,之后1艘运输船被U-255击沉;接连两日内,5艘运输船亦被击沉(其中两艘为U-255战果);抵达目的地前,又有2艘运输船被击沉,为自救,另有2艘运输船将所有货物倾倒遗弃。
此次运送共有23艘运输船沉没,9艘运输船抵达阿尔汉格尔斯克,2艘运输船抵达摩尔曼斯克。损失率之高,即使是美国这样家大业大的土豪,也是承受不起的。
所以奈尔甚至感觉这条路最好就别走了,直接走符拉迪沃斯托克拉倒。
作为第二选择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除了距离苏联的中心莫斯科极为遥远之外,几乎就没什么缺点了。
日本因为和苏联签署了中立条约,为了避免和苏联交恶,居然就真的完全不敢袭击美国挂苏联旗的运输船。就容许美国运输船这么大摇大摆的开入港内,装卸物资。
不仅物资能够保全,连美国的人员安全也有保障,这条路才是美国应该大力发展,并且全力投入的。
至于第三条路,那就是伊朗的陆路运输了。公路和铁路都有,但美国人才刚刚开始进入伊朗,整备这一运输路线。尚且还不能够全力保证运输的需求。
而且有件事是当初奈尔一厢情愿了,奈尔当初力陈美国出面保障伊朗独立的重要性。但结果伊朗因为没有被苏联和英国瓜分,居然觉得美国也是看中了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资源。
他娘的,伊朗竟然觉得自己有待价而沽的本钱了。
对于美国全面整顿他国内的陆路交通,甚至不是全力的配合。还询问美国,是不是也能享受《租借法案》的好处,给予伊朗一定的军事和经济支援。
说白了就是要饭!
估摸着伊朗觉得反正都是卖,英国和苏联看起来都穷凶极恶的,美国反倒是因为在争夺全球影响力,还注意点吃相。保不齐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得一点好处,获得发展的贷款和军备。
你说说看,最后这事闹得,奈尔也是始料未及。但想想拉拢伊朗也确实不是什么坏事,而且穷措大眼孔小,给伊朗个千儿八百万的,就能够把他收买了。
先打通伊朗陆上交通,才是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