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是得寸进尺!”
奈尔看着手中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提交的外交照会,面色好看不了。这日本人在得到了青霉素的实验室制法之后,还不满足,居然希望美国政府尽快将贷款全部发放到位。
当初说好的,日军全部撤出除华北五省以外的中国占领区之后,美国才会放完贷款。现在武汉都没交出来呢,就要全部贷款,真是恬不知耻。
“不过从侧面来说,我们的计划还是有效的。“一旁的国务卿赫尔慢悠悠的说道。
怎么个意思呢?说白了就是美国对日本的绥靖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看样子日本确实被美国这三十六亿美元给吊住了。
只要钱没有到位,日本估摸着是不会和美国发生冲突了。相比较于腹背受敌,大西洋和太平洋都要开战而言,区区三十六亿美元,对美国而言真的不算什么。
“嗨呀……"威尔基叹了一口气,烦得很。
在之前的会议中,因为罗斯福的出马,最终全会议定,不论苏联和德国打成什么鸟样,都要准备对德宣战。
之所以没有立刻宣战,是给留在德国和德国占领区的美国人员以撤退跑路的时间。从汉堡坐高速邮轮,七天就可以跑路到纽约。
顺道还有个重要任务,美国加紧劝说那些非德裔,以及德裔但不支持法西斯的大科学家、大作家、社会名流们。趁着现在美国在德国这边还有点薄面,可以保着你们跑路阿美莉卡。等德美开战,你们想跑都没路啦。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有国界嘛。
那些有技术有知识的人,美国非常的欢迎。为了长久打算,也得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人给弄来美国。
假设未来和统一欧洲的德国,隔着大西洋对峙,这些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就能够保证美国在技术研发力量上,强过德国。
保不齐研究出一个什么可以打几百公里的导弹呢?导弹这玩意儿已经有人提出来了,但是技术还不成熟,也没完全掌控。可要是能够掌控,我弄条潜艇,装几个导弹,开到北大西洋,隔几百公里就能打柏林,这难道不爽吗?
所以咯,再虚伪的维持个把月和德国的和平,把人都撤回来。顺道也开始加紧动员,争取在年内将军队扩充至一百六十万,明年的四月三十日之前,扩充至二百六十刀万以上。
没有二百多万陆军,就算是马歇尔也没有把握说能够保下英国。毕竟德国展现出的战斗力实在是有点吓人,整个欧洲到现在为止,那基本上是一路白旗,就没有见着能够阻挡住德国战车的军队。
美军也未必行……
对了,奈尔昨儿还看到军方提交上来的一份报告。因为美国国内还有许多孤立主义者存在,虽然征兵工作不至于很难开展,却也不能说有多完美。基于此,陆军部希望去波多黎各征募至少六万五千名士兵。
反正波多黎克都是穷鬼,愿意当兵的肯定不少。而且美军也需要一点说西班牙语的士兵,或许哪天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就彻底倒向德国小胡子了呢。
现在佛朗哥那厮,和德意法西斯眉来眼去的,好的蜜里调油一般。听说还帮着出了一个蓝色师团,跟着小胡子去打俄国。瞧瞧这个样子,显然就是准备跟着法西斯分一杯羹啊。
一旦德美宣战,西班牙或许也会跟着对美宣战。既然迟早要和他们干一仗,不如早做准备。
面上说得是冠冕堂皇的,但是奈尔记得很清楚。美国招募这六万五千名波多黎各士兵,其中有一部分,就不是为了进攻西班牙语地区,或者是和波多黎各气候仿佛的太平洋小岛地区的。
为了做试验!
军方直接瞒着这些波多黎各士兵,把他们扔到释放毒气的地区,查看他们中了毒气之后的反应。
最后的结果是小日子倒没有对美国进行大规模的毒气攻击,美军自己倒是对美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毒气试验。
造孽啊……
现在军方既没有提交毒气试验的计划,也没有明说要把这些波多黎各人送去做实验,奈尔也没法说啥,只能先看着批准他们征兵。
“不能一次性把那么多钱给东京!“回到日本的外交照会上,奈尔的想法是不能一次性给完。
“对!可以和东京方面再谈一谈,分几次发放。“赫尔也是这个想法。
只要用钱吊着日本人,等着拿钱的日本人就不会挑事。虽然这种办法就是绥靖,就是抱薪救火,可是他管用就行。
“先给东京一点,剩下的派个人去和东京谈,稳住他们。“威尔基点了点头,最终也只能接受日本人的讹诈。
谁叫日本人讹诈的时间这么完美呢,美国已经决定对德宣战,正在撤侨。日本人虽然没说要对美宣战,可是这架势,不就是赤果果的威胁嘛。
“给多少合适呢?“赫尔掏出小本本,准备记下来。
“给五亿吧,再多就不妥了。"奈尔望了一眼威尔基,见威尔基闭着眼,正在揉自己的太阳穴,便主动开口。
赫尔也抬头望了望威尔基,发现威尔基没有任何反对的意思。他也知道威尔基的很多决定,其实就是奈尔帮着做的。既然现在威尔基不反对,那就按照奈尔说的来给得了。
“加一条,让日本人全部撤出武汉。“威尔基沉默了一会儿,还是加了一句。
五亿可以给,但是武汉得交出来。本来当初日美谅解谈判的时候,日本甚至连汉口日租界都要无偿转让给美国的。只不过美国的目标根本就不在一个小小的汉口日租界,所以当初就没要。
其实想想,当初还不如就直接要了。然后转交给国府,保不齐美国还能够在中国刷一波好感,让中国人不那么臭骂美国政府搞绥靖呢。
“明白了。“赫尔合上笔记本。
一个之后令奈尔无限悔恨的决定,就这样被传递给了野村吉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