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基从本心上来说,是希望尽快结束和德国的战争的,毕竟他有小算盘,准备44年化身战胜总统,好轻松连任的嘛。所以对于丘吉尔的提议,不置可否。
奈尔就更不可能插话了,只是作为威尔基的大秘,坐在威尔基的身后,做一点会议纪要,方便之后威尔基查询。
丘吉尔何等样人,那也是带英帝国政治世家出身。缺点多得很,优点也多得很。他立刻就察觉到威尔基对他的提议不是非常感兴趣,或者起码有另外的想法。
带英嘛,大伙儿应该懂的,他有一套长久以来,施行了数百年的大陆均势政策。
这也是带英能够成为世界一哥的重要一环,因为欧洲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可以把带英干趴下的政权,但凡有个欧洲国家强大起来了,带英就拉着老三老四去把这个老二干个半死。
可以说这个策略对带英而言,是非常成功的。这使得所有欧洲大陆上诞生的,可能挑战带英霸权的国家,都最终“胎死腹中"。
而这种国策,不是说你出门要买包子,原本打算买猪肉馅的,到了摊子闻着刚出笼屉的牛肉馅包子香的很,就可以临时买牛肉包子的。国策这玩意儿有非常强的惯性或者说延续性,等闲是很难进行改变的,得有大魄力和大机遇。
所以尽管带英的统治上层已经意识到带英正在走下坡路,而且带英的实力已经没有美国强劲了,但这并不能令他们轻易的改变大陆均势政策。
他们心里应该觉得自己在欧洲还是一哥,我比不过逆子美利坚,我还比不过你们欧洲这帮手下败将?
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上来看,倒也不稀奇。
可是你带英玩大陆均势,关我阿美莉卡什么事?在美国的计划中,带英帝国在战后,就是要死一死的。现在威尔基已经很清楚美国的实力了,是全世界来求着我,包括带英。
已经不再是一次大战那种美国出力不讨好,带英还能够在地图上随便划一圈,就成立一个国家的时代了。
要想带英死,有三个方面一定是要彻底干跨的。一是带英的大陆均势政策,二是带英的全球殖民体系,三是带英的帝国特惠制。
前二者此前大多已经提及了,最后一个帝国特惠制,可以理解为英联邦内部的关税同盟。这个关税同盟,极大地延缓了带英的死亡。
为啥?因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叫做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比带英自己生产的还要低。就和奈尔人生第一部印第安摩托车一样,即使从美国运抵英国本土,其成本也比在英国生产一辆摩托要便宜。
带英拿什么来和如此廉价的美国工业品竞争?
他只能搞一个帝国特惠制,来挽救自己的工业,保障自己的市场,获取相当的利润,最后稳固整个日不落帝国。
而美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强国,需要带英羽翼下的庞大市场。可市场就这么大,带英紧握在手里,美国很难吃到。
基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美国都要摧垮这个帝国特惠制的关税同盟。
所以说嘛,就算不打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和带英的矛盾也一定会在某个节点爆发。某种意义上,小胡子的主动挑事,为美国干跨英联邦,创造了机会。
现在丘吉尔还拿带英那一套大陆均势政策,来忽悠威尔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啦。奈尔在后面听了甚至想笑,丘吉尔居然觉得可以忽悠威尔基这个“政治素人"。
诚然威尔基确实在担任总统之前,几乎没有担任过什么公职。但这并不妨碍威尔基熟悉政治,有一大帮政治盟友,还习惯于政治交易。
“那进军巴尔干如何呢?“丘吉尔见始终说服不了威尔基,转换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