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且干这一票,之前腾纳尔上校不是已经开始着手往印度布置美国陆军航空兵了嘛。英国人连派兵登陆北法都答应了,这种小事怎么可能不答应?
这不带英还求着美国一道派兵,进攻北非,打垮德国在北非的军团,以解除苏伊士运河的威胁嘛。
隆美尔已经要打进埃及了,历史上当隆美尔的军团突入阿拉曼之后,开罗一时大乱,英国侨民惶然恐惧。为了争抢可以离开埃及的船票和机票,号称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差点人脑子打出狗脑子。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进城安抚民心,这才缓和了局势。
此时正是带英有求于美国之际,奈尔笃定他不会拒绝美国派点人去印度。以此为前提,以保卫美国陆军航空兵,以及机场、油库和转运仓等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派遣个两三万美军,这要求不过分吧。
这些人马一并由史迪威指挥,打通印度和密支那的公路是一码事,相机在东南亚进兵作战是另一码事。
没有将军会嫌自己手底下人多,史迪威自然也是如此。
至于说后勤的事情,请诸位完全相信阿美莉卡好嘛。完全开动起战争机器的美国,管你是在这个地球的哪个角落,美国都有办法把补给送到你的手里。
最有名的例子,战后柏林危机,几百万德国人被困在西柏林,美国就靠空运,连柴火煤炭都空运,硬是保障了西柏林百万人的生活无虞。
现而今美国的后勤补给能力也已经抬升起来了,这不是既管带英,又管苏联,日以继夜,运输不停。等将来诺曼底登陆了,那每天所需的物资更是如山如海,也没听说哪天美国人缺了子弹不能打仗的。
甚至连一线的士兵都有香烟和口香糖吃呢,冰激凌倒是吃不上,但你比比同时期的苏军、日军和国军在吃啥,就能接受了哇。
敷衍走刘仲华和腾纳尔,奈尔就给马歇尔打电话。军队的调动,没有他的同意那是不可能的,两三万人听着没多少,其实也已经很多啦。
奈尔的面子,马歇尔肯定是要给的。但是东南亚战略什么的,马歇尔一点儿也不保证。美军的精力不会分散到这种边缘战场,能成不能成,全凭史迪威的本事。
而且马歇尔也说了,现在日本人的海军和空中力量,在东南亚都占据大优势。不论是美军还是英军,都暂时没有和日本人在东南亚掰手腕的兵力。
实话!
日本现在拥有的航空兵,确实精锐。但这些精锐航空兵,以及海军所属的大量战机,会在未来两三年内被美国人剿杀一空。那时候其实再行作战,比较稳妥。
44年反攻,最是稳妥,那时候长门号战列舰都没有多少油,给他开出去了。
但东南亚这事,奈尔也不一定要办成。从整体的布局上,奈尔希望在中国市场之外,为美国再设置一个东南亚市场的备案。但是战略上能不能成功,需要靠下面的将士用命。
没那种我觉得行,就要数千里之外的将士也觉得行的屁事。给几千里外的将士授予万全平戎阵图的,也就赵二那种驴车战神。
得了,就这么安排吧。远征军觉得自己能守住密支那,奈尔就信他一回,美军这边也设法配合他。能成了,美国就有一个反攻东南亚的支点。不能成,那就44年,美国优势确立,日本颓势毕现,咱们再开始布局。
吴国柄和刘仲华心满意足的走了,腾纳尔上校则是得到了更多的飞行员和战机补充,史迪威得到了后续两万数千美国陆军的指挥权。
另外还有一件事,之前不是飞虎队相机撤退回美国了嘛。好些中国的飞行员,也开着飞机一道去了美国,准备支援美国盟友,去干德国法西斯。
结果日本背信弃义,撕毁了《美日谅解方案》,悍然对中美军队发起偷袭。于是之前飞回美国的飞虎队和国军飞行员,这会儿又被指派回中国。
去年陈诚在武汉被日军打得大崩溃,除了大意无防的缘故外,中国军队失去了空中支援,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国军被日本的轰炸机炸的七零八落,连日本兵的面都没见到,就死伤无数。这种仗你就是神仙来了也没法打啊,净挨炸了。
从美国转场到印度,又从印度转场到现在还被控制在远征军手中的飞虎队以及国军航空兵前锋,正好赶上日军席卷缅甸。
指挥作战的史迪威对于进驻大理、昆明、腾冲等机场的飞虎队,直接下达了命令,支援正在作战的远征军。并要求轰炸日军的补给线,迟滞和延缓日军向缅北进犯的速度度。
至于英国人,算了,他们要跑就跑吧。既然华盛顿已经把全权都交到了史迪威的手中,或许没了英军,指挥还能够更顺畅一些。
撇开盟军这边的行动,日军方面照旧是狂飙突进的架势。在席卷了太平洋上的计多战略要地,以及东南亚之后,日军准备趁着美国太平洋舰队还没有缓过神来,筹备对澳大利亚的作战成。
日本人认为假如英美要组织反攻,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英属印度,一个是澳大利亚。
相较而言,澳大利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日军快速的推进到了拉包尔,开始威胁澳大利亚。甚至日军已经开始谋划,是否派出相应的兵力,在澳大利亚进行登陆作战。
澳大利亚总人口八九百万,征兵高达一百万,这水平在参战各国中都属于是相当高的。可能也就比苏联差一截吧……
澳新军团如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被抽调去了英联邦的其他战场,日军预估澳大利亚本土不会有太多精兵强将,这对登陆作战是个极大的好消息。
所以日军计划,准备登陆正对着澳大利亚的莫尔兹比港。连战连捷,处处得胜的日军此时士气高昂,均认为进攻莫尔兹比港的战斗,不过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