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基一般极少干预前方将帅的指挥,但是那是战术层面上的,战略层面的东西,全都要配套政治来进行。
像是登陆西西里,迫降意大利。就是威尔基为了在德黑兰会议上和打赢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斯大林好好掰腕子,才提前开打的。
更之前的登陆北非,也是为了获得英国的信任和协同,同时“抢夺"英美两军的最高指挥权。总归这些战事,都有政治外交的影子在。
包括曾经日本和苏联之间的诺门坎战役,还不是日本为了向美国释放反共烟雾,骗取美国资源和贷款的策略。
所以说嘛,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同样的,拿破仑和戴高乐如此汲汲于光复巴黎,也是为政治服务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议会权力太大,同时又选不出一个彻底过半,且有心振作的内阁大党。
议会内部党派倾轧,日夜都在忙碌于争权夺利,根本就无心于国事。二战时法国的表现那么拉跨,也和法国政府一片混乱,根本没有什么执行力和统帅力有关。
据说维希法国的贝当元帅就是深感法国的政治模式等于一坨屎,一坨无可救药的屎,这才想着要搞法西斯集权。当然这是道听途说之言,全不可当真。
历史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也落入了第三共和国的窠臼,摒弃了维希法国式的独裁,可又无法集权。吵了整整十年,越南战争没打赢,北非阿尔及利亚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某种意义上,算是"迫使"戴高乐搞总统集权。
现下担任法兰西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的拿破仑,和临时政府总理的戴高乐都意识到第三共和国那一坨屎一样的政治制度必须改变。法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强人政治,不能够纵容议会日以继夜的无效争执。
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得领袖本身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和政治声望。同时推动改革的人员,也需要得到全民的爱戴和支持,否则第三共和国的屎坑是跳不出去的。
既然如此,解放巴黎的声望,就是最完美,也最唾手可得声望。
基于此,戴高乐才请求威尔基出面,说服艾森豪威尔,派出一定数量的美军,协同法军解放巴黎。这对法国很重要,对拿破仑和戴高乐更重要。
第二件事,戴高乐希望美国能够在处置法属印支的问题上,给予法国政府一定的支持。之前不是将法属印支北部的华裔聚居区,约定归还给中国嘛。这等于就是把红河平原外的屏障,也就是法属印支一侧的十万大山区域,大片大片的划给中国。
别看五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好像不是很大。和中美暗中允诺给苏联的二百万平方公里相比,连根毛都比不上。
可到底这地方是河内北部的屏障,像是谅山、芒街等边境城镇,一下子都得让出去。戴高乐对于这样的转让,是有另外的想法的。
是以戴高乐说出了调整的计划,也即将原本几乎要大举让出的法属印支一侧的十万大山大部分保留,将在当地生活的华裔,集中到法国人势力较强的海防地区。
然后沿着海防到芒街,原本的安南广宁地方,合计约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划拨给中国,海防则永久租借给中国政府。
法属印支人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事情,所有人都很清楚。就和印度人反抗带英殖民统治一样,只看老牌帝国主义们能不能镇压得住了。
眼下戴高乐的想法很简单,将华裔集中到海防--芒街一线,和中国本土完全连接到一起。更加便利的获得国府的支援和人口补充,同时引入国府的势力。
与此同时,华裔在越南毕竟还是少数,想要保全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一方面要背靠重庆国府,一方面也要依靠法国殖民者。
把越南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只留下华裔和法国势力,那么法国人就可以相对比较安心一点的把自己的后勤补给基地设置在海防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财产,华裔也会协助法国人维系在海防的统治,以及当地
的运转。到时候法国势力在越南北方,可进可退,勉强可以称之为立于不败之地。
甚至海防还可以开辟美军基地的嘛,把美国太君也引进来,也没有什么问题的。
别的法国人不清楚,戴高乐能不清楚法国不是当年的法国了?他应该很清楚现在法兰西衰弱了,自己一个人上,恐怕是按不住殖民地了。引入外国势力,增加镇压力量,挑动殖民地内部民族矛盾,延缓殖民地内部融合。
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殖民者能有什么好心思呢?
况且又要说之前顾维钧在开罗和奈尔密会时的那些话了,在中越之间留下一个领土纠纷,是老牌殖民者最喜欢干的事情了。埋地雷划线,遗祸万年。
让中国和周围即将独立出来的国家,有所纠纷,这才能够更加死心塌地的跟着美国大哥。然后为美国大哥住带路党,为美前驱,四处征战嘛。
相比较于法属印支超过七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庞大领土,现在分出去六千平方公里的广宁,以及租借一个一千几百平方公里的海防,那根本就不算事。
两人散了这么一圈步,戴高乐的话也说完了。他非常识趣,表示请威尔基认真考虑,然后就不再纠结,主动离开。
毕竟像是这样的大事,威尔基也不可能在两人散步的这十分钟二十分钟内就立刻做下决定。还得回去和幕僚们,以及合众国的高级官僚们咨询一番。
尤其是打仗的事,他不得和艾森豪威尔好好地问清楚嘛。巴黎的城防水平如何,德国的守军又有多少,是否有重武器和牢固工事。美国为了配合法军解放巴黎,是不是还要抽出航空兵和装甲部队。
都得问清楚,而且不能耽搁了威尔基希望德国在十一月美国大选投票之前投降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