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喆与朴正熙的对话总结起来,主要意思就是:
“三星愿意担当前锋,提升三星韩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
所以一定要成立三星电子、三星半导体。电子厂比码头扛大包高级,芯片厂又比电子厂打螺丝高级。比芯片厂更高级的则是芯片设计。
虽然现在芯片厂也告别暴利了,且三星半导体购置的第一条是二手内存生产线,利润更薄,但如果没有芯片厂打下基本的产业基础,是无法凭空建立起芯片设计产业的。
这些也是朴正熙与李秉喆取得的共识。
因此,过去几年时不时去三星薅点羊毛"刮钱补贴政府用度的朴正熙,此次与李秉喆长谈之后,一反常态地决定让韩国政府出头,成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国家研发中心。
在未来两三年,韩国就这样建立了由国家队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IET)牵头、3家企业资助的6所大学的半导体实验室随后、公司研发中心直面市场的多级半导体研发机构,其中韩国政府为半导体
研发体制投入的资金高达2。5亿美元。
。
天津。
“我们的16K生产线核心技术是POLYII专利,也就是双层多晶硅栅工艺,但其实整个DRAM专利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技术基础。”
拉什耶夫现在没资格见蒋筑英,蒋筑英的主要职务还是中央科技小组,在神光集团还兼着技术总顾问的职务,但李三立是现在实际掌管神光集团的总经理。
不过,只听李三立讲几句中国半导体电子产业是怎么发展的,大概也够拉什耶夫回去消化好几年了。
拉什耶夫:“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苏联购买的4KRAM生产线附带的技术资料里有详细的描述。”
李三立:“DRAM这个专利的诞生要说回到10年前,但是说到技术的研发,十年前和今天的研发过程是有相似之处的。新的专利。。。。不是一句半句就可以说完的,而且也涉及到一些不便于公开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说说这个DRAM专利的诞生过程吧。”
十年前是DRAM专利注册成功的时间,实际上DRAM的研发还要早两年,19631964年。
当时的技术背景是:1958年李强、黄昆突破了集成电路技术,半导体产业渡过筑基期开始爆发。1963年,集成电路生产的核心机也就是早期接触式掩膜光刻机已经迭代了3代,但此时集成电路存储
动态数据仍然是相当昂贵的,性价比还打不过磁芯存储器。
晶体管。
1963年,复旦大学电子学报上刊载了篇论文,从信息论的理论计算角度,认为可以将一个二进制数用单个晶体管存储起来。而实际上当时国内生产的集成电路存储器,存储一个二进制数要46个
这篇论文引起了轮简化集成电路存储器的热潮。
体管处理。
在1964年首先出现的是个理想化的存储模型,还是复旦大学电子系半导体实验室的严新完成的。这个模型有实体,一块特制的芯片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个二进制数的存储、读取都只经过一个晶
但这个"严新平台“有一一个问题,晶体管漏电,它得用外接宏观电路的支持才能存储数储据。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存储器的教学模型,用来给学生讲解集成电路存储原理的。
第二个简化存储结构的尝试来自北京电子集团实验室,北电的新结构"邓式结构”由一个微电容和一个晶体管组成的电路来存储一一个二进制数。两者都是长在芯片上的,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OS)技术的晶体管工艺。
简单多说"邓式结构“就是用一个微电容来解决“严新平台"的漏电问题。虽然这比单个晶体管存储1个二进制数复杂,但是又比46个晶体管存储1个二进制数简单很多。而且它的电路是相当有序和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