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然的,设计和制造都很方便。
不过‘邓式结构“可以说解决了漏电问题,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芯片上的电容实在太细小了,里面存储的电量还是会“慢慢漏掉,这个慢慢”的时间以秒计数。
在经过了两个月没头苍蝇般的寻找解决方案的努力之后,这个结构的发明者邓武荣一拍脑袋:原始的方法可能最好用。他搞了一个存储器刷新电路,该电路定期重写电容器中的数据,每秒刷一次,
漏电问题就解决了。
重写电路不是定期给漏到只剩90%、80%的电容器充满电,而是很简单地反式操作,有电的电容器(写了1)就放掉,没电的电容器(写了0)充满到0%。
也就是刷新次,内存中存储的0就变成了1,1变成了0。数据会出错吗?
不会。
我每次都刷新两轮,0就又变回0了。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DRAM的专利就可以申请了,到现在每年北电、上电都在全球狂收专利费,不管是中国美国,就算IBM和德州仪器用自己攒的4K生产线,每生产颗内存颗粒都要给DRAM的发明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集成电路,是我们李老大和黄老大发明了它;这个世界上本没有DRAM,我们把它发明了;或者说,这个世界本来存储1K数据要50元,我们发明的东西能让它降低到20元,这才是真正的创新,这就是创新的效果。
拉什耶夫:“苏联的电子工业建立这样的科技研发体制,可能要很多年以后。而且我不太确信电子工业的部长和副部长们打算这样做,因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同志,还有主席台上的其他人也并
不关心这些事情。
李三立:“但你们工业体系中的某些行业是有创新的,而且研发出了一些不错的东西。比如你们那个图什么的超音速轰炸机就很强,我们空军也在用;还有坦克,一代代的也都在不断迭代更新。
拉什耶夫:“那两个行业,实际的情况呢,是苏联往军事工业当中投入的资源多得不可思议,和军工直接相关的就有8个机械工业部,还有不相关的工业部,其实他们做的项目也有很多是配合军事工
业产品的。在资源大力向军工倾斜的环境下,是该有一些研制成果产生。
李三立:“这与资源倾斜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关系。军事工业有一些创新成果而民用工业没有,是因为苏联民用工业没有竞争和升级的必要,而军事工业有竞争,因此需要升级。”
苏联的军事工业有竞争,是因为苏军有竞争对手:美军。
500万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如果坦克搞不过美国坦克,战斗机斗不过美国战斗机,潜艇斗不过美国潜艇,还还打个P。所以军队向军事I业施加压力,你们做不出压倒美国的武器,那就别干了。
于是8个机械工业部就屁滚尿流地动起来了。
不过,在苏联工业部委内任职多年的拉什耶夫对此则有另外的看法:“苏联的军事工业有发明创新,但基础技术的创新还是很缺乏,他们擅长的是把已学握的基础技术反复排列组合,把这些技术的潜
力发挥到最优,而对基础技术的升级迭代,最主要的是靠引进。
“你可以发现,在64年苏联用了3。2亿美元引进菲亚特技术,建立陶里亚蒂汽车厂之后,苏联的装甲车技术发展很快,一下子研制出了好几个型号。现在又来新的了,卡马兹汽车城引进技术和设备据
说花了十几亿美元,我估计今后几年我们又会有一批轮式装甲车之类的新军车型号诞生。”
李三立:。。。
美国。
“大棋党滚粗!”
“我们要的是收入,不是下大棋!”
1976年的最后四个月,美国最重要的事: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