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动,林南只是把骑兵团扩编成了五千人,这样,并州每个师便都有一万骑兵了。
同时,林南又从并州军的各部选拔出一些优秀的老兵,以填补侍卫营和特种兵的空缺。而对于那些通过士兵选拔的优秀罪民,则又补充到近卫军的各部,其他的一些士兵,便填充到了其他各师,最后剩下的,便塞给了于禁的后备师。
而那些匈奴俘虏,经过一年多的罪民改造,而今又忽然成了并州军人,无不大为感慨。
拿到士兵牌、军刀、军装和武器,那些罪民无不欢声如雷,高呼万岁,把林南和营中众将都弄得面面相觑。
同时,林南也传令营中众将和军士:“入伍即为兄弟,不得歧视罪民。”
通过一番的整编和扩编,并州军各部便又达到了满员的编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
几天后,典韦终于痊愈了,披挂好铠甲,挥舞着双戟,跨上黄骠马,典韦又生龙活虎的出现在了大校场。
由于很多新兵入伍,林南这几天基本天天都守在军营,忙着练兵。
看着一队队的虎熊之兵,看着一个个的剽悍之将,林南心中不由得暗自疑惑: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败仗呢?
在各营转了一圈,林南又回到了自己的帅帐。
征鲜卑之败,始终让林南耿耿于怀,这些天,林南做出了很多钟假设,最后觉得,无论哪一种假设,战局都有可能扭转,自己都有可能获胜,可当时,自己为什么会作出错误的决定呢?
想来想去。林南忽然觉得,自己虽然武功盖世。但毕竟没有什么古代统兵的经验,自己也还不够成熟。不够稳重,所以自己离一个合格的千军统帅的距离,还是很大的。
冠军侯,自己还不配啊。
吃过晚饭,林南便领着赵云太史慈来拜访贾诩,希望能在贾诩这里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一见林南突然来拜访自己,贾诩不禁有一些奇怪。
相互施礼落座以后,林南便开门见山的说道:“南今日前来,是想听听文和对今秋征鲜卑一役的看法。”
林南说完。贾诩只是低头沉思,并不说话。
见贾诩沉默不语,林南便道:“南今日是诚心来求教的,文和为何缄口不言呢?”
贾诩道:“诩正在想。”
“想什么?”
“太史公之旧事。”
林南会意,微微一笑说道:“并州众将,虽骁勇善战,但通谋略掌大局的人并不多。而一众军师参谋,虞仲翔已殁,沮子正有急智。刘子扬善掌大局,而独你贾文和既善奇谋又明大局,且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故此。南才漏夜前来请教,文和又怎能如此这般的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一听林南这么说,贾诩便惶恐的起身施礼说道:“不知主公之诚意。诩罪该万死。”
林南起身,一边扶起贾诩。一边责怪的说道:“南为人不拘小节,甚为反感虚礼。文和为何又要执意如此?”
无奈,贾诩便坐好说道:“今秋对鲜卑一战,我军其实还是有胜算的。”
林南道:“刘子扬已经说过了,若高方正和张文远两部能早出一日,战局便会扭转。但南觉得此事与他二人并无干系,与你贾文和也没有什么关系,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南的身上。”
“主公何出此言?”一听林南这么说,贾诩便好奇的问道。
“我如果不突围,在鲜卑人的王庭之外多坚守几日,那战局便彻底的不一样了。”林南感慨的说道。
贾诩想想说道:“主公所言甚是,可是,万一我们的援军不到,那主公可就危险了。”
林南道:“以当时的战况,近卫军被围,第一师和后备师又不来接应,那一定是受阻。而以徐公明和于文则之能,他们必定会向并州送信求助。如此一来,你贾文和便一定会发援军,否则,我为什么把你贾文和留在并州啊?”
林南说完,贾诩也不禁点了点头。
随即,林南又道:“只是,我太心急了,忘了这一层的关系,担心会全军覆没,所以,才会选择突围。而以当时近卫军的状况,再坚守三天应该不成问题。而到那时,援军一到,里应外合,此战便可大获全胜。”
听了林南的话,贾诩便笑着说道:“是啊,所以此战失利,主公是要负全责的。”
林南并没有理会贾诩的笑意,而是又叹了口气说道:“我不仅要负全责,还要感谢你贾文和啊。若不是你贾文和领着援军及时赶到,南和那一万多近卫军恐怕就全部玉碎了。”
一听林南这么说,贾诩也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眼神也变得专注了起来。
接着,林南又道:“被围之时,张翼德曾主张拼死一战,或可还有胜算。现在想来,当时如果拼死一战,可能战局也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