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的中国人。
为首的便是个子矮胖的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
委员长登机前面授机宜。他叮嘱罗卓英:&ldo;我们吃的是美国饭,不是英
国饭。你务必牢记。&rdo;罗卓英困难地挪动矮胖的身体,开始在亚历山大、史
迪威和杜聿明的三方夹缝中努力起到弹簧垫圈的缓冲作用。
在缅甸盟军的指挥系统中,亚历山大居首,史迪威次之,罗卓英名义
上排第三。但是无论亚历山大还是史迪威、罗卓英都约束不了杜聿明。杜聿
明直接受命于委员长,握有远征军的指挥实权。这样,中国远征军的实际统
帅就成了远在重庆的中国总司令,其他人的命令一概无效。
四月中旬,接应第二百师从同古突围的新第二十二师完成掩护任务,
回到彬文那既设阵地。史迪威与杜聿明在确定会战方式的问题上爆发争吵。
杜聿明坚持&ldo;逐次抵抗&rdo;的方针,步步为营.史迪威鉴于西路英缅军已有溃
退趋势,决定集中兵力在曼德勒外围与敌决战。两人相持不下。罗卓英站在
史迪威一边,他很乐意有机会压一压自己的同胞的威势,并且不失时机地把
争吵汇报给重庆。
委员长从重庆发来十个字的方针:&ldo;保存实力,切勿轻举妄动。&rdo;
争吵不了了之。杜聿明继续&ldo;逐次抵抗&rdo;,史迪威只好望洋兴叹。
四月十六日,仁安羌英军告急,刚刚入缅的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奉
史迪威之命星夜驰援,解了英缅军之围。这个胜利给迄今尚无建树的史迪威
带来一点小小的安慰和振奋。
十九日,史、杜二人在西进乔克巴当(咬勃东)还是防御裳吉(东枝)
问题上再次爆发争吵。争吵的结果是杜聿明拒绝服从西进,擅自率领第五军
三个师退至眉苗裳吉,并摆出随时准备撤回国门的架势。西线英缅军防线已
垮,面对如潮涌来的日军,只有新三十八师且战且退。这一严重态势大大消
弱了史迪威对胜利的信心。这天晚上,他起草了一份给美国总统的紧急报告,
报告悲观地指出:英国人其实早就把缅甸一笔勾销了,中国人同样不会为了
英国人的利益同日本拼死作战,结论是缅甸的全面失败将不可避免。
好像特地为了证实史迪威的预见,四月二十日中午,曼德勒正面防线
的英缅军再次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撤退,并在瓦城(曼德勒)
大桥上装了炸药。盟军的卑鄙举动彻底动摇了中国人残存的信心。
蒋委员长当晚从重庆发来急电,命令远征军将会战计划改为&ldo;纵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