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义就做给他们看。从简单的四喜烤麸、熏鱼开始,重在火候和放料的轻重、手中的拿捏。一来二去,这些厨子也就十分服气了。到大菜,明义自是自己上手。
那“十六铺”,自然成了邵公长期的包间。独酌飨膳也好,宴请亲朋也好,只需提前一个电话。明义就早早备好了料,等着他。
这来的客,按说非富即贵。可到了近邵公的年纪,也都各自性情起来。讲究的,一头华发,还是年轻时洋场小开的派头:全套的花呢枪驳领西装,口袋里永远塞条丝绸的方巾,颜色跟着西装走;不讲究的,全然是家常打扮,穿着件汗衫,一条褪色的桑蓝绸缎裤子,趿着拖鞋就过来了。两种人,彼此看不上。后者戏称前者是“老克腊”,装腔作势,以为还是在上海吗?前者呢,就学广东人调侃后者是“麻甩佬”,穿得九不搭八,当系自己屋企吗?
老顽童们一起了哄,就有个声音软软响起来,做了和事佬,说,叔叔伯伯,这里可不就是上海么?来了就当自己屋企,宾至如归嘛。
这甜美的声音,话说得俏皮。起龃龉的人心里舒泰,立时就休了战,干戈化玉帛了。凤行于是松口气,利索地招呼其他客人去了。因为少年时来的香港。她的一口广东话,说得极地道。又有上海话吴语里,一点细微的软糯。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广东本地人,听得都熨帖。明义看在眼里,想自己让女儿负责楼面,真的没有错。
这孩子如小时候,有一种天然的周到。并不是张扬的性格,不声不响,就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可只要该出面的,她便站出来,温言软语,三下五除二,毫不拖泥带水。这湾仔,长久都是黑
社会盘桓之地。“十八行”开张不久,便有古惑仔来找麻烦,收保护费。那天明义原是心里屈服了,花钱买个平安。可凤行说,有一便有再,便有三。血汗钱填不满无底洞。明义没及拦,她便出去。叫企堂给来人,每人斟上一杯明前龙井。她自己先坐下来,柔声说,各位大哥,实在唔好意思。小店生意在贵地落脚,还未赶得切拜码头,罪过得很。只是啊,保护费的事,我们烧菜的说的不算。因这馆子,是邵公的物业。这邵公啊,说我们这小店,只卖三碗面,一是情面,二是体面,三是场面。不知众位大哥,想吃哪一碗,我即时让后厨做上来。
凤行说得轻描淡写,明义直捏一把汗。但古惑仔们也立时心惊,知道了这店有青帮的渊源,连连赔罪,作鸟兽散。
可他晓得,这孩子的心志,还是在跟他学厨。但这一行,不说成见,可就有姑娘家学成了的?始终是缺了把力气,白案尚可,但兜腕掂勺的活,可是女人能做得了的?况且将来嫁了,手艺和人全留不住。
她一心要学,明义便也教。心里想的却是让她知难而退。这样教了几个月。有一次,他便教她独自掌勺一道“红烧鱼”。这是本帮菜里的头道功夫菜。做得好了,鲜嫩软糯,入口即化。可也因鱼肉质非常细嫩,鱼肉容易从鱼骨脱落。要保其形,烹制过程中既不能随意翻动鱼块,又不能让鱼块粘锅。所以最关键的步骤,出锅前要经过两次整体“大翻”。掌握这个技术,全在腕力与手眼协调。
凤行独自掌勺,烧得十分用心。可菜一上桌,明义在心里叹上一口气,嘴上是格外殷勤。
自然,无论“老克腊”还是“麻甩佬”,舌头却都是一式地刁钻。尝一口,便皱起眉头,说,阿义,这鱼就如此糊弄我们这些老东西吗?肉散骨碎,这还不算,竟是一点“腊克”都没有,干巴巴。你要是砸自己的招牌,邵公也是救不了你。
所谓“腊克”,是沪上老饕们的说法,说的是“自来芡”。本帮大菜的出色处,在成菜无须勾芡,全靠这道菜的主料、辅料和佐料在适当火候,几近天然地合成浓厚细腻、如胶似漆的黏稠卤汁。上海人称这种质感为镀了层“腊克”。
没有“腊克”,自然是功架远远不到,明义赶紧赔不是。斜眼看看身边的凤行,脸色青白,暗暗咬紧了嘴唇。
凤行不见了活泼,低目蹙眉,似有心事。明义看在眼里,暗自怪自己。可狠一狠心,想小孩子家,或许过了这一阵儿,也便好了。
一天等厨师们都收了工,厨房里还有动静。明义走进去,远望见凤行立在灶旁,手里举着一只大锅,用力颠翻。这孩子涨红了脸,汗如雨下,也不知已经站了多久。但手上却丝毫没有停的意思。那锅里的东西,每每落下,便在她手中狠狠一震。明义看清楚了,是半锅铁砂。
明义在门口看了许久。凤行专注,竟始终没有发现父亲。明义只觉得眼底酸楚。想上前,但终于没有,而是悄悄退出,将门带上了。
一个月后,邵公约下了几个相熟的客。凤行请缨,说,爸,我再烧一次鱼。烧坏了鱼,从我工钱里扣。烧坏了“十八行”的口碑,我再也不进店里的厨房。
明义想一想,点点头,说,翻的时候,稳当点。记住“推、拉、扬、挫”。
菜端上来。邵公先动一筷。明义看他方才谈笑风生,此时却蹙了眉头,渐渐又舒展开,眼睛亮一亮,说,好啊。
明义松一口气。旁人一听,便也纷纷下筷子,说,戴师傅的鱼,咱们吃了许多次。这次倒是怎么个好法。
邵公说,你们快来尝一尝。这滋味交关好。吃得出是明义的手势,但又有新的好。我却说不出哪里好,只想拍巴掌。
明义说,邵公好眼力。这道鱼,是小女凤行烧的。
竟是囡囡烧的!邵公愣一愣,上下打量凤行,倒仿佛以往不认识。
他长叹一声,真是虎父无犬女啊。这本帮菜不同淮扬菜,历来少有女厨。“德兴”那样的老馆子,光一记“翻大翻”,难倒了多少英雄汉。囡囡,你让老伯我生生长了见识!
凤行算是就此出了道。
不需多久,便已在港岛打开了局面。这时的香港,又比以往多了许多的移民,自然不是粤菜天下独孤。外地菜系,落地为安,渐渐发嬗,日趋争锋之势。有的自成一统,如川湘、云贵,因口味一味霸蛮,始终难成大的气候。倒是江南一带的菜系,润物无声,且变化多端,荤可浓烈入骨,素则清浅若无,像是琢磨不透的美娇娘。这便解了苏浙移民的思乡之情,又逗引了生长于斯的香港人好奇的味蕾,可謂大受欢迎。到一九七〇年代,从港岛至九龙,渐渐燎原。这里头出名的,大
约当属“杭帮菜”。杭菜以精致著称,且港地杭菜馆的主厨大多来头不小。像“云香楼”的韩同春,在杭州执业时已是远近闻名。他一道“烟熏黄花鱼”,号称冠绝港九,甚而各国的外商、买办来港,必去尝试。“十八行”有自知之明,自然不与其争。但本帮菜,原就博杭帮、淮扬、徽州、苏锡之众菜系所长,要想在一众江浙菜馆间脱颖而出,须辟蹊径。凤行的出现,算适逢其时。因了邵公和相熟老饕食客的口碑,加之凤行的厨艺,日臻精熟。渐渐打出了名堂。因其生得清丽,便真的有食客慕色而来,便又为其手艺绝倒。一来二去,就有了“本帮西施”的雅号。虽则略显轻薄,但却名副其实。
明义与素娥,看在眼里,是高兴的,也有十分担心。明义想,也是宿命。养了八个孩子,五子三女,出息的都算出息,成家立业,更有出国定居的。到头来,能继承自己事业的,竟是这个小女儿。可凤行再果敢的性子,筋骨里也还是个弱质女流。这些年,他也渐渐觉出,饮食业池水深,学问大。湾仔呢,又是港岛鱼龙混杂之处。自己终归是外乡来人,邵公是个靠山,可年事已高。自己也早岁过花甲,不知能够再做几年。这爿店,刚开得入港,又如何是她一个人的肩膀能撑得起来的?
他们膝下还有的,就是小儿子阿得,慢慢大了。这孩子读书不长进,看性情优柔也难以指望。但凤行却与这个弟弟感情格外好,大概是一起吃苦过来的。照顾入微,竟有半母之风。
老两口呢,一直到凤行告诉他们,才知道女儿恋爱的事,也是后知后觉。
接受“家家煮”的邀请,是凤行自己的主意。那电视台的副经理,也是“十八行”的客。第一次吃到凤行的“糟香汤卷”,便惊为天人。明义原本已经回绝掉了。他对素娥说,正经家女子,抛头露面像什么话,又不是上海滩的舞女。凤行便赌气说,他们请我,难道不是因为我的好手势。爹自己先看轻我,我就非要去了。
凤行准备两道菜,都动了心思。一是本帮红烧肉,是“十八行”的招牌,后面自有一段忆苦思甜的故事。一是“鸡火干丝”,她自然知道自己所长,在一手好刀功。带上一把称手大刀,举重若轻。快稳准,谁看了不服。
谁知到了电视台,就先把她请到化妆室,化了个眼眉斜飞如鬓的浓妆,又做了个时髦到极的发型。她对着镜子,认不出自己,觉得别扭。刚想要换上厨师服,导演忙说不要换,口口声声道,戴小姐靓女,成个明星咁,唔好嘥咗。
导演刚出去,就听见场记说,要不要带她先走走台,熟悉下锅灶炊具。
导演敷衍道,一个女仔,扮靓就好了。倒是那个同钦楼的主儿,听说是荣师傅的唯一嫡传,要伺候好。
凤行顿时心凉下来。以为这节目是看重她的厨艺,谁知道到头来,还是将她当花瓶,是要给男人做陪衬的。
她看到五举,心里先有了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