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之间的电影论战。除了带动了中国几家工厂的销量,让中国员工生产电影周边赚更多的工资,并且让中国商品通过这个机会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外。
目前在欧洲最大的争论就是大家觉得谁拍的更好。
虽然说官方上面是不允许的。
但是拉姆等人组建的专业团队切实的从东柏林偷窃到了胶片。
还拷贝了很多份在欧洲的各个咖啡厅影院进行放映。
所以虽然明面上禁止,但是实际上很多欧洲电影的爱好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看了这两部样片了。
对于这些爱好者来说,这两部电影各有优劣。扎导版的电影更偏向于深沉,节奏比较慢。
适合在一个精神饱满的上午或者期待在睡前看下能让自己思考的东西的时候观看。
虽然只有十五分钟,但是因为电影节奏慢、台词多、影片镜头里传递的信息流多。
所以这十五分钟大家是觉得过的很慢的。
这样手法拍摄的电影,好处就是能让人不疾不徐的慢慢看下去。
坏处是,如果没入戏,那就会觉得无比沉闷。没办法,这是这个年代所有带有文艺和哲学思辨性质的电影所有的通病。
就算是再过二十多年,苏联拍摄的经典科幻文艺电影《飞向太空》也有这样的毛病。
当然,这种毛病有的时候不能怪电影,这种电影就是挑人看。而和扎导的电影不同,中国版本的样片适合在你清醒的任何时候看。
无论你当时的状态是怎么样的,精神饱满或者是刚刚失恋,还是说被老板炒了心情低落。
来看中国的《赡养人类》吧!只要来看,你就会被里面所展现的视效奇迹给震撼到。
然后就忘记自己被女朋友甩掉这件事了。
当然,除了优秀的视觉特效,还有令人感觉到震撼的枪战动作戏之外。
中国版本的电影也是有哲学思辨的。
而且相较于扎导版本显得更加的浅显易懂。
不需要多深刻的文学素养就可以理解里面的意思。
所以关于中苏两国之间谁拍的更好这点,在西欧各国的电影爱好者中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支持扎导,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扎导拍的戏显得更深沉,更有一种史诗感。
而支持中国版本的人也不再少数。原因也是很简单,那就是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方面开创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拍摄道路。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电影的枪战动作戏可以这么拍,拍的这么有力量感有压迫力。
而且一改往日沉闷乏味的动作戏标准,让动作戏成为了整部电影里最爆炸的部分。
已经有无数人期待中国拍摄这部电影后,能增加更多的动作戏的部分了。
也因为中国的电影更加直观,所以支持中国电影的人数极多。
这样的论战在西欧的电影爱好者中几乎吵成了一团。
而《电影手册》的主编安德烈?巴赞则是强推中国版的电影。
他简直是用各种赞美的方式在夸赞中国电影。【跨时代的拍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