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有太多贫瘠的领土,然而抱着不失国土的原则的皇帝,又不肯平白丢弃任何一个省份。这就形成一个怪圈:帝国百分之三十的地区的剩余产值要拿来养活其他百分之七十的地区。奥地利总是没钱,国库总是空虚到令财政大臣寝食不安。
终于在去年,经过皇后提议,多名财政人员仔细的盘算之后,在英国发行了上千万英镑的奥地利国家债券,这才稍微解决了奥地利的经济危机。然而,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就像一座将要坍塌的水坝,到处是裂缝,仅仅只是局部修补,根本无法改变将来崩坍的命运。
财政大臣布鲁克,为了这个表面光鲜内里败絮的庞大帝国,过度操劳,神经衰弱。在听从了皇后的建议并得到良好的收益之后,就如溺水的人,本能的抓住皇后这棵大树,如今凡事都要来问问皇后的意思。这也是他一点小狡猾的地方:只要是皇后点头了的,那皇帝一般都不会拒绝,就算以后出现什么问题,也有皇后站在前面。这实在是很聪明的想法。
而伊丽莎白,发挥以前工作时最大的优点:擅长协调、亲和力强这两个长项,温柔而坚定的站在皇帝身后。
夏普&iddot;布雷恩子爵,曾经参与制定英国1854年的《股份制企业法》,因为个人原因不得不离开伦敦,经由华伦斯塔主教的推荐,来到维也纳,为皇后效力。
如今,他仍然只是皇后的私人顾问。
在受命建设运转了瓦拉几亚的石油公司之后,夏普开始研究奥地利帝国的企业经济体系。奥地利仍旧是个巨大的农业国家,绝大部分居民仍然是农民,亚麻和大麻产量居于世界前茅,葡萄种植面积仅次于法国,农牧业耕作方法仍然是上个世纪初的水平,技术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已经经历过工业革命或者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这个情况使得夏普很是头疼:他不知道在英国可以使用的那些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奥地利。一个新改革的实行,必须有它能够施行的基础,而奥地利,则是完全没有这个基础。
夏普将他的总结写成文字汇报,呈交给伊丽莎白皇后。
&ldo;皇后陛下,据臣所知,奥地利缺乏进行企业改革的土壤。&rdo;
&ldo;这怎么说呢?&rdo;伊丽莎白谦虚的问道。这也是必要的鼓励手段之一,何况伊丽莎白确实不怎么懂这些。
&ldo;请恕臣直言,奥地利就像一辆过时的马车,轮轴无油,镶板腐朽,根本不能行走,更勿论奔跑。&rdo;
&ldo;这个道理我也明白,&rdo;伊丽莎白叹气:&ldo;我要是自己就能想出办法,也不必麻烦你了。那你觉得,能有办法改进这种环境吗?&rdo;
&ldo;……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自然是有的,就是可能比较激烈一点,我担心……&rdo;夏普犹豫不决的,不知是否要说出来。英国人的温吞一览无遗。
&ldo;你倒说出来我听听,有没有可行性。&rdo;伊丽莎白皇后轻摇羽扇,&ldo;你不说出来我怎么能去估算可行性?&rdo;
夏普咳嗽一下,方道:&ldo;这样吧,奥地利的基础太差,没有大英帝国那样的条件‐‐大英帝国可是在殖民地刮地三尺,得到无数财富回来塞满银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兴贵族,当然,您也可以说他们是暴发户,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说到,英国、法国的工业浪潮‐‐或者其它什么词,总之就是这么回事,新技术、新发明的大量出现,迫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手工作坊迅速转变成了机械化的工厂,产量大幅提高,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国内消耗不掉的生产物资怎么办?答案就是:外销。&rdo;
伊丽莎白不住点头:这就是上学时候学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迅速扩张了。这是血淋淋的残酷社会转变,上层阶级积聚了大量财富,而底层平民更加贫穷。这是残酷的然而是必须的一个转变过程。
&ldo;倾销吗?&rdo;
&ldo;差不多如此,高档产品卖高价,低档产品卖低价,总之,国内消耗不掉的都卖出去,至于具体用到什么手段就各种各样了。总之,这使得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大量企业涌现;这都是在技术大革新的基础上必然会发生的事情。&rdo;夏普觉得这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说明方法。
&ldo;大致上明白了。那么,奥地利能怎么办呢?&rdo;
&ldo;嗯……我搜集了一下资料,大德意志联邦内的普鲁士王国,走的就是一条比较温和的适当的路。&rdo;
&ldo;这个我倒是没有听说过。&rdo;伊丽莎白皱眉,说没听说过也不是,以前海因里希曾经提起过,不过一来他说得很简略,二来伊丽莎白当时的心思不在那里,就没往心里去。
&ldo;……这个嘛……&rdo;夏普用了近一个小时阐述普鲁士自1848年革命以来的经济路线。简单地说,这就是一个封建容克贵族转变成新型资产阶级贵族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一直和缓的持续到1870年,然后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由于法国5亿法郎赔款的加入,普鲁士的工业、经济更是飞速发展。当然这都是后话,夏普自然不知道以后普鲁士会发达到那一步‐‐自然,由于伊丽莎的存在,日后普鲁士能否走到与法国开战的地步都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