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济公传奇片头曲 > 第642章 群臣进爵太后临朝(第2页)

第642章 群臣进爵太后临朝(第2页)

此外或从温峤建议,或如郗鉴之言,论久未决。还是晋明帝有意行仁,终从温峤所请,于是王敦党羽皆免连坐。

张茂妻子陆氏,诣阙上书,语多哀痛,表面上是为张茂谢罪,说他不能克敌,自致阵亡,实际上是为张茂请封,无非说是“略迹原心,应待恩恤”等语。

晋明帝司马绍于是赠张茂太仆,且拨库帑,怃恤遗孥。陆氏始谢恩归家。也算一个奇妇人。即而再叙前勋,命王导为太保,兼领司徒,西阳王羕领太尉,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苏峻为历阳内史,庾亮加护军将军,温峤加前将军,惟王导固辞不受。江州本由王彬镇守,骤遭易任,吏民未安。嗣经詹加意怀柔,才得翕服。

转瞬又是一年,晋明帝司马绍追赠谯王承、甘卓、戴渊、周顗、虞望、郭璞、王澄等官,不及周札。

周札故吏为周札讼冤,尚书卞壷,谓札居守石头,开门延寇,不当追赠。偏王导出来申辩道:“往年周札驻守石头城,王敦逆迹未彰,如臣等俱昧先几,无怪一札。要想回护自己,不得不回护周札。后来瞧破逆情,周札便举身委国,横被诛夷。周札未尝有义举,怎得谓举身许国?臣意宜与周戴同例,一并赠谥。”

郗鉴听着,心下很是不服。便从旁参议道:“周戴死节,周札延寇,迹异赏同,何从劝善?如司徒议,谓往年王敦犯顺,不妨延纳,是谯王周戴等,俱当加责,何得赠谥?今三臣既予褒扬,札尚不应加贬么?”是极。

王导尚强辩道:“札与谯王周戴,虽所见不同,后来均至死节,奈何必吹毛索瘢呢?”

郗鉴又道:“王敦谋逆,好似履霜坚冰,由来已久,必谓敦往年入犯,义等桓文,难道先帝亦如幽厉么?”说到此语,驳得王导俯首无词。晋明帝终不忍违王导所请,仍赠周札与官。

会因储君未立,国本有关,晋明帝乃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司马衍为皇后庾氏所出,年甫五龄,受册礼毕,大酺三日,增文武官员各二级,赐鳏寡孤独布帛,每人二匹。调荆州刺史王舒为安南将军,都督广州诸军事,领广州刺史,即迁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诸军事,领荆州刺史。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陶侃的部下中有人闲于游戏而荒废职事,陶侃命令将其酒器、赌具都投入江中,并鞭打吏将,对他们说:“樗蒱赌博是牧猪奴的游戏,《老子》《庄子》浮华不实,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实不可行。君子当正其衣冠,振其威仪,那有蓬乱着头发来培养声望还自称豁达的人。”

有人送礼物给他的,都要询问来由,若是自己出力得来的,即使礼物轻微也很高兴,陶侃回赠的东西更多。若这礼物来路不正,则严厉斥责,绝不收取。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在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这且慢表。

且说晋明帝司马绍既调令王舒到广州,寻复徙镇湘州,即以湘州刺史刘顗,移督广州,复命尚书令郗鉴,为车骑将军,都督青兖二州军事,暂镇广陵。授领军将军卞壷为尚书令,寻复进尚书仆射,荀崧为光禄大夫,录尚书事,用尚书邓攸为尚书左仆射。

到了闰七月间,晋明帝司马绍忽得暴病,医药罔效,势且垂危,亟召太宰西阳王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壷,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前将军温峤,领军将军陆晔,并受遗诏,使其辅助太子,遗诏书云:

自古有死,贤圣所同。寿夭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深痛哉?朕抱病日剧,常虑忽然,仰惟祖宗洪基,不能克终堂构,大耻未雪,百姓涂炭,所以有慨耳。不幸之日,敛以时服,一遵先度,务从俭约,劳众崇饰,皆勿为也。衍以幼弱,猥当大重,当赖忠贤,训而成之。昔周公匡辅成王,霍氏拥育孝昭,义存前典,功冠二代,岂非宗臣之道乎?凡此公卿,时之望也,敬听顾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断金,以谋王室。诸方岳征镇刺史将守,皆朕扞城推毂于外,虽事有内外,其致一也。故不有行者,谁扞牧圉?臂若唇齿,表里相资,宜戮力一心,若合符契,要以缉事为期。百辟卿士,其总己以听于冢宰,保佑冲幼,弘济艰难,永令祖宗之灵,宁于九天之上,则朕没于地下,无恨黄泉。特此留谕,钦哉惟命!

越日,晋明帝驾崩,年仅二十七岁,在位只得三年。

右卫将军虞胤,左卫将军南顿王宗,本得晋明帝亲信,使典禁兵,入值殿内,掌守宫门管钥。当晋明帝寝疾时,庾亮曾夜入奏事,向王宗求钥。王宗辄不给与,且叱责庾亮使道:“这难道是汝家门户,好自由出入么?”语亦近理,但不察缓急事宜,一味蛮言,亦属非是。

庾亮从此怨恨王宗。及晋明帝疾笃,群臣多不得进见。庾亮怀疑王宗和虞胤有异谋,排闼入见,请黜逐二人,晋明帝不从。既授遗诏,更命庾亮为中书令,庾亮因得专政。

太子司马衍承统嗣位,群臣奉上玺绶,独王导称疾不至。无非是忌惮这个庾亮。

卞壷入朝正色道:“王公非社稷臣,大行在殡,嗣皇甫立,岂是大臣辞疾时么?”这数语传入王导之耳,王导乃舆疾而至,谒见新主,行即位礼。再由大众会议,谓嗣皇帝年仅五龄,不能亲政,应请其母后临朝。

于是尊母后庾氏为皇太后,垂帘训政。命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夹辅帝室。

王导遇事退让,推举庾亮主持。庾亮又是太后之亲兄长,太后当然倚任,所以军国重事,全归庾亮一人裁决,王导不过列一虚名罢了。

庾亮迁南顿王宗为骠骑将军,改授汝南王佑为卫将军,一面料理丧葬,至十月初旬,奉司马绍的梓宫出葬武平陵,庙号肃祖,尊谥曰明。晋明帝在位三年,能奋发有为,亲除大憝,不可谓非英主。谥法称明,却是名实相符。可惜天不永年,未壮即殁。至太子司马衍立,便是晋成帝,越年改元咸和。

尚书左仆射邓攸,及徐州刺史刘遐、江州刺史应詹,相继去世。

邓攸就是邓伯道,七岁丧父,而后又连丧母亲、祖母。他先后服丧九年,以孝道着称。

邓攸成年后,被举为灼然二品(九品中正中的第二品),又被吴王司马晏辟为吴王文学,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参军。东海王司马越钦佩邓攸的人品,让他进入世子司马毗的幕府,授为东海世子文学、吏部郎。后来,新蔡王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又征辟邓攸为长。

西晋末年,邓攸出任河东太守,后在永嘉之乱中被汉国大将石勒(羯族人)的军队俘虏。石勒一向仇视汉官,听闻部下俘获邓攸,派人召他来见,欲将其斩杀。邓攸来到石勒营门,却发现门吏乃是早年旧识,于是索要纸笔,作辞诀别。门吏在石勒高兴的时候,将辞文呈上。石勒很赏识邓攸的文辞,便没有杀他。石勒的长史张宾曾与邓攸比邻而居,也在石勒面前称赞他。石勒便召见邓攸,授其为参军,每逢征战都将他安置在车营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石勒军中夜间禁火,违犯者都要被处死。邓攸的车子与一胡人相邻,结果胡人夜里失火,烧毁车辆,还在接受调查时诬陷邓攸。邓攸自知无法与他争辩,便假称是为弟妇温酒,以致引起失火。但石勒却赦免了邓攸,未加治罪。后来,引起失火的胡人感念邓攸的恩德,自缚去见石勒,为邓攸辩白,还暗中赠以马驴。诸胡人得知,无不叹息,对邓攸敬服不已。

邓攸虽接受石勒任命的官职,但仍想返回晋朝,因此在石勒兵渡泗水时趁机逃离。

邓攸从石勒军中逃离后,带着妻儿逃难。他自知不能同时保住儿子与侄子,便对妻子贾氏道:“我弟弟早死,只有一个儿子,按理不能使他绝嗣,只能舍弃我们自己的儿子。如果我们能够幸存,将来一定能再生儿子的。”贾氏含泪应允。但儿子被丢弃后,却总是追上父母。邓攸只得将他绑在树上,带着妻子与侄子离去。

他砍坏车子,用牛马驮着妻子逃走,但中途又被强盗掠走牛马,只得步行逃难。邓攸逃到新郑(今河南新郑)后,依附当地坞主李矩。

邓攸在李矩门下三年,后打算离去,却被李矩拒绝。此后,不论是司空荀组任命邓攸为陈郡、汝南太守,还是晋愍帝征拜其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李矩始终不肯让邓攸离开。但是邓攸最终还是偷偷离去,前往许昌(今河南许昌)投奔荀组。李矩为此恼恨不已,过了很久才将邓攸的家属送还于他。

东晋建立后,邓攸因与刁协、周顗交好,遂渡江南下,被晋元帝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后又拜为吴郡太守。他赴任之时,自载米粮,平时只喝吴郡的水,并不接受俸禄。

太兴二年(319年),吴郡发生饥荒,饿死百姓无数。邓攸上表朝廷,请求开仓赈济,而后未等朝廷答复,便擅自开仓救济饥民。后来,尚书台派遣散骑常侍桓彝、黄门侍郎虞囗前往吴郡,慰劳饥民,访查邓攸的治绩。桓彝二人弹劾邓攸擅自开仓之罪,但朝廷却未予追究。

邓攸因病辞去吴郡太守后,被征拜为侍中,一年后改任吏部尚书。他平时弊衣蔬食,生活简朴,却经常扶危济贫。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论贵贱都能一视同仁,只是有些敬媚权贵。永昌二年(323年),邓攸又接替周顗,出任护军将军。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反晋。晋明帝密谋起兵平叛,改任邓攸为会稽太守。邓攸接到调令,便离职在家,不再管理护军府事务。但有朝臣与邓攸不睦,竟在明帝面前诬告邓攸,称他仍按旧例每月都向王敦汇报全国兵数。晋明帝虽没有相信,却将邓攸改任为太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