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女等人看不过去,急忙走至皇帝面前前,将晋孝武帝扶入御榻,服侍睡下。
晋孝武帝头一倚枕,便昏昏的睡着了。
惟张贵人得宠以来,从没有经过这般责罚,此次忽然遭受斥责侮辱,哪里禁受得起,凤目中坠了无数泪珠儿。
转念一想,柳眉双竖,索性将泪珠收起,杀心动了。张贵人让侍女们撤去宴席上面的残肴,又让侍女打来一盆水,自己洗过了脸,然后换过了衣服,收拾得干干净净。
又踌躇了半晌,张贵人竟而打定主意,召入心腹侍婢,附耳密嘱数语。侍婢却面有难色,张贵人大怒道:“汝若不肯依我,便教你一刀剁成两段!”
侍婢无奈,只好依着闺令,趋就御榻,用被子蒙住晋孝武帝的面目,更将重物移压晋孝武帝的身上,使他不得动弹。可怜孝武帝无从吐气,活活就被闷死!
过了一时,揭开被子启视,晋孝武帝已经是目瞪舌伸,毫无气息了。
这孝武帝笑责张贵人,明明是酒后一句戏言,张贵人伴驾有年,难道不知孝武帝心性?不过因华色将衰,正忧虑被别人夺宠,听了晋孝武帝的几句戏语,不由的触动心骨,竟然与孝武帝司马曜势不两立,遂恶狠狠的下了毒手,结果了孝武帝的性命。总计晋孝武帝在位二十四年,改年号两次,享年只有三十五岁。有诗叹道:
恩深忽尔变仇深,放胆行凶不自禁;
莫怪古今留俚语,世间最毒妇人心!
张贵人弑了孝武帝,更想出一法,瞒骗别人。
却说张贵人弑主以后,自知身犯大罪,不能不设法弥补,遂取出金帛,重利贿赂左右之人,并且令人出去报告宫廷,只说孝武帝是因饮酒过量恶魇缠身而突然暴崩。
皇太子司马德宗,比西晋的惠帝司马衷,还要愚蠢软弱,怎能摘伏而揭发奸恶?
而会稽王司马道子,向来与晋孝武帝有嫌,巴不得他早日归天,接了凶讣,心里暗暗欢喜,怎肯再来推究?外如太后李氏,以及琅琊王司马德文,总以为张贵人不敢弑杀君主,也便模糊了过去。
王珣和王雅等,都是仗马寒蝉,来管什么隐情,遂致一种弥天大案,千古沈冤。后来《晋书》当中也未曾提及张贵人的结局,不知她日后是何遭遇?
王国宝得知晋孝武帝的讣音,赶忙骑上马急驰,乘夜往叩禁门,欲入殿代草遗诏,好令自己辅政。
偏偏侍中王爽,当门立着,厉声呵叱道:“大行皇帝晏驾,太子未至,无论何人,不得擅入,违禁者立斩!”
王国宝不得进去,只好怅然回来。越日,太子司马德宗即位,循例大赦,是谓晋安帝。
朝廷有司奏请会稽王司马道子,谊兼勋戚,应进位太傅,邻扬州牧,假黄钺,备殊礼,无非就是讨好司马道子。有诏依议,司马道子但受太傅职衔,余皆表辞。朝廷下诏又褒美让德,仍令他在朝摄政,无论大小政事,一律咨询,方得施行。司马道子权位益尊,声威益盛,所有内外官僚,大半趋炎附热,奔走权门。
最可怪的就是王国宝,本来已经与司马道子失了欢谊,不知他用何手段,又得结交司马道子,仍然使司马道子不念前嫌,复而照前例优待,并且引为心腹,且擢升王国宝任领军将军。
无非喜欢谄媚?王国宝之从弟王绪,随兄进退,不消多说。阿兄既而转风使舵,阿弟自然随风敲锣。
平北将军王恭,进入京都临丧,顺便送葬。见了司马道子辄而正色直言,司马道子当然加以忌惮。惟甫经摄政,也想辑和内外,所以耐心忍气,勉强与之周旋。
偏偏王恭不肯通融,语及时政,几若无一惬意,尽情批驳,声色俱厉。
退朝时,王恭且对人言道:“榱栋虽新,恐不久便慨黍离了!”过刚必折。
司马道子知王恭心意难回,更加衔恨。王绪谄附司马道子,因而与兄王国宝秘密商量,谓不如乘王恭入朝之机,劝相王暗中埋伏士兵刺杀王恭。
王国宝以王恭乃是当时有名望之人,不方便冒然下手,所以不从王绪所言。
王恭亦深恨王国宝。有人为王恭画策,请召入外兵,除去王国宝,王恭因冀州刺史庾楷,与王国宝是同党,士马强盛,颇以为忧,于是与王珣密谈,商决可否。
王珣答说道:“国宝虽终为祸乱,但目前逆迹未彰,猝然加讨,必启群疑。况公拥兵入京,迹同专擅,先应坐罪,彼得借口,公受恶名,岂非失算?不如宽假时日,待国宝恶贯满盈,然后为众除逆,名正言顺,何患不成!”
王恭闻言,点首称善。已而复与王珣相见,握手与王珣语道:“君近来颇似胡广。”
汉人以拘谨闻!王珣应声道:“王陵廷争,陈平慎默,但看结果如何,不得徒论目前呢。”两人一笑而散。
过了一个月,奉葬先帝司马曜于隆平陵,尊谥为孝武皇帝。返袝以后,王恭于是辞行还镇,与司马道子等人告别。即当面对司马道子说道:“主上方在谅闇,冢宰重任,伊周犹且难为,愿相王亲万机,纳直言,远郑声,放佞人,保邦致治,才不愧为良相呢!”
王恭说着,睁眼注视司马道子。然后旁顾王国宝在侧,更生愠色,把眼珠楞了数楞。
王国宝不禁俯首,司马道子亦愤愤不平,但又不好骤然发作,只得敷衍数语,送王恭出朝罢了。
到了次年元旦,晋安帝司马德宗加元服,改元隆安。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稽首归政,特进左仆射王珣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宝为左仆射,兼后将军丹阳尹。尊太后李氏为太皇太后,立妃王氏为皇后。皇后乃是故右军将军王羲之女孙,其父王献之,亦以书法着名,累官至中书令,曾尚晋简文帝之女新安公主,有女无子。及女得立后,王献之已殁,至是始追赠光禄大夫,与乃父王羲之殁时,赠官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