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心说道:“书看不下去,小姐可以推开窗子,望望风景,总比闷坐房里好得多。”
祝英台听了银心的话,也颇觉得有理,于是就到书楼来,推开窗子,看看郊外的景色。
这是夏季,到了中午,慢慢的热起来。一天下午,祝英台正靠窗闲眺,忽然看见小路上有一男一女,看起来大概二三十岁那样,各挑了一担柴经过。
男子对女子说道:“天气慢慢热了,我们赶到街上,各把一担柴卖了,街上有卖绿豆的,我们买一升回来,煮稀饭吃,你说好不好?”
那女的说道:“好的。还买两个小饼子给两个小宝宝吃。”
他们说着话,担子挑着就不见了。祝英台一听看,心里生了很大的感触:两口子只要和好,虽然挑柴去卖,依然是有商有量,非常高兴的,听那女子说,家里还有两个小宝贝呢。马家倚仗他有钱有势,自以为可以收买天下美女,可是这高兴的在哪里。那些被收买的美女,不高兴的还怕正多呢。
祝英台站着尽管想着,身旁有一张胡床,不知不觉就坐了下来。心里转念一想,那天梁山伯到这书楼上来,谈得何等伤心,他看到明心阁三个字,心里暗想,明心这两个字,又有怎样个说法呢?
祝英台这样一想,眼前却看见梁山伯穿着蓝衫,由楼下冉冉飘了上来。
祝英台拂衣起座,连忙上前迎接。笑道:“梁兄,我正在想念你,你从哪里来呀?”
梁山伯走向前,执着祝英台的手,说道:“我妹说过,我英魂常在你书楼外,风雨晦明,你想念我,我正在书楼外逡巡。”
祝英台省悟他已经去世了,便道:“梁兄虽死,还如同没有死一样呀!”
梁山伯拍了手道:“我哪里死了,那死是骗你的。我现在正在祝家庄外筑了一座花楼等你呢。”
祝英台看了看他,有点欣喜而有点疑惑的说道:“哦!梁兄正筑了一座花楼等我?”
梁山伯答道:“可不是吗?”
祝英台说道:“这事只是恐怕知道的人太多,会来拦阻吧,马家就是一个。”
梁山伯哈哈笑道:“人再多,也无用,你随我来吧!”
祝英台让梁山伯携着一双手,正待要走,突然听得有人在叫道:“小姐,茶汤凉了。”
祝英台恍惚回神,睁眼一看,原来只是一个梦,自己还躺在胡床上。而银心则是站在自己身边,手里正捧着装着茶水的碗。
这里说明一下,晋朝时期(226年-420年)确实有茶叶,且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发展。
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着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东晋时期,茶叶已被广泛种植。《华阳国志》记载巴蜀地区在周朝已有茶叶进贡记录,三国时期《广雅》描述了茶叶加工成饼并煮饮的习俗,到东晋时,茶树已扩展至安徽、江西等地。
东晋名士谢安、王羲之等人的记载显示,饮茶已成为士族社交活动的一部分。西晋杜育的《荈赋》首次对茶进行全面赞美,将其视为超逸人格的象征;北魏张孟阳诗句“芳茶冠六清”更将其推崇为饮品之首。
东晋元帝时期(317年-326年),宣城曾进贡茶叶至朝廷,说明茶叶已具备经济价值。这一时期饮茶习俗从巴蜀向东部沿海扩散,人工种植技术逐步成熟,为后续茶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话回正题,且说银心端着茶水给小姐,叫醒小姐祝英台。祝英台对银心说道:“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梁相公他筑了花楼等我,这……。”
话未说完,她见银心端了茶汤等着,于是取过茶碗来,喝了两口,仍旧交给银心。自己则是坐在胡床上把刚才做的梦境想了一遍,便又道:“这个梦,颇有点奇怪,也许明日后日,四九还要过来一趟。”
银心以为小姐祝英台终日都在思念梁相公,所以才会梦见梁相公,当然也感到没有什么稀奇,一听小姐说的这些怪话也就算了。
到了次日的下午,四九却果然赶来了祝家庄。银心下楼迎着他,说道:“小姐说,这两天你会来这里一趟的。四九哥,今天果然是小姐说中了。”
四九在头上取下了戴着的草笠,汗水由额角上往下直滴,他将袖子擦着汗,舒了一会气,缓和了气息,方才开口说道:“这应该是最后一趟了。请你禀报小姐,我有事须禀明。”
说着,四九放下草笠,把皂色短衣牵了一牵。银心听了,引他上楼。
祝英台正坐着想着什么心事,这个时候看见四九进来,心里一动,便说道:“你来了。”
四九行过礼,说道:“特意来看看二相公的。”
祝英台问道:“我梁相公安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