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济公传奇片头曲 > 第709章 马家再逼祝英台(第3页)

第709章 马家再逼祝英台(第3页)

四九点了下头,回答道:“安葬了。”

祝英台问道:“安葬在什么地方呢?”

四九道:“自然是高桥镇。”

祝英台听了这话,心房又是一动。把衣服牵了一牵,问道:“这高桥镇买地还容易吗?”

四九答道:“我们有几位亲戚在那边,一托人就行了。”

祝英台站了起来,手扶桌子沿道:“在镇上的哪一边?”

四九将手一指道:“东北角啊!这里有个小地名,叫清道源九龙墟。”

在此补漏,梁山伯,字处仁,会稽郡鄮县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曾任鄮县(今宁波市海曙区)县令。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时的宁康元年至太元二十一年(373年-396年)间人,南朝齐和帝时期梁山伯被封为“义忠”。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诸如同窗课读、英台先归、山伯欲娶及祝已许马氏子等情节也确有此事。

在这里,作者安排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晋孝帝末年到安帝在位初期。

历代《鄞县志》和《宁波府志》都有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郡鄮县人,曾任鄮县县令,政绩卓着,被奏封为“义忠王”。

明代张时彻在《嘉靖·宁波府志》中云:“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山伯后为鄞令,婴疾弗起,遗命葬于鄮城西清道源。”

清雍正十一年修《宁波府志》卷三六《逸事》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谢安执政时期,梁山伯为会稽郡鄮县人,祝英台为会稽郡上虞人。

且说祝英台听了四九报告梁山伯安葬之地,于是问道道:“九龙墟,是不是靠甬江的地方呢?”

四九答道:“正是。墓地西北两边,都通甬江,我们在坟地里说话,船上人都听见。”

祝英台听了,坐了下来,说道:“我知道了。还有什么话没有?”

四九说道:“我家老安人,也去了坟地,看见安葬好了,带了家里人回了家,就命我大转弯地来到府上,向二相公报告一声。”

祝英台把四九的话,凝神想了一想,便道:“好!我已经十分明白。你且跟银心去用饭,饭后,就回家去吧。”

四九告辞下楼。祝英台走到楼边,推窗东望,只见白云四起,绿树低垂,仿佛眼前可以看得见那梁相公坟地,就在那里。她心里这样想:他打开墓道大门,等人来敲打,他等着谁呢?

祝英台就静静的想。书楼上也没人来打搅,让她想吧。

这是夏天,日子很长,滕氏想到祝英台轻易不大出来,心想她除了看书,还会做些什么?听说,女儿总是靠窗闲望。

秋天就要到了,到了那个时候,马家恐怕就要娶他儿媳,倒要看看做了准备没有?于是带了丫环金菊向书楼上来。只见祝英台没作女红,也没有读书,只是一人静悄悄地推开窗子向四野处呆呆地望着。

滕氏道:“你这样野望,在望什么东西?”

祝英台听到声音,这才晓得母亲上楼来了,因而回道:“母亲来了,没有什么可望的呀!我是因为天气炎热,心里烦躁,推开窗子来,凉快凉快。”

滕氏也靠近窗户坐下,向四处望望,真是太阳白光下照,暑气上升,人都藏在家里。便道:“天气炎热,你不看书也罢了。也当习点女红呀。”

祝英台说道:“习女红吗?女儿也怕热呀。”

说着她嘻嘻地笑了。将衣服牵扯了一下,说道:“我的手工都够了。”

滕氏敦敦教训地说道:“我知道你的心事,总是纪念三年同砚的梁山伯。可是这个月以来,梁山伯已经作古,你要去祭奠他,也让你去祭奠了,你应该丢了他才是。”

祝英台还没有坐着,只是斜着身靠了窗台边,便语气轻描淡写,神情却绝望黯然地说道:“不能吧?他虽然死了,然而他的砚友,还没有死,山高水长,永远绵长的呢。”

滕氏看她还没有落座,就向站在身后的丫环金菊,说道:“你搬个椅子,让你小姐坐,我们有话细谈呢。”

金菊就过去把胡床拖了过来,放在祝英台的身后,轻轻拍了胡床,说道:“小姐,请坐呀!”

祝英台看了一看,向金菊点点头,她依然没有坐下。金菊也靠了窗户站定。

滕氏对她身上看了一看,便道:“窗子外有什么好看吗?你也站着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