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被张汝经这番振聋发聩的剖析深深震撼。他忽然意识到,华国芯片产业最缺乏的,从来都不是人才、政策或资金这些外在条件,而是那份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
张汝经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中芯国际,表面上是台积电通过国际诉讼施压的结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决策层在面临压力时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中芯国际被起诉这件事,最令人痛心的不是败诉本身,而是在败诉后,中芯国际的决策层选择的不是奋起直追,而是将张汝经这个创始人驱逐出局,甚至为了息事宁人,竟同意让竞争对手台积电入股并派驻董事。"
这堪称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决策之一。让主要竞争对手成为股东并参与决策,无异于在战场上主动将指挥权交给敌人。中芯国际的股东们天真地以为,牺牲创始人就能换取对方的"网开一面。
殊不知,台积电派驻的董事必然以台积电的利益为先,利用手中的投票权不断干预中芯国际的战略决策。这正是中芯国际随后数年陷入内部混乱、战略摇摆的直接根源。
"台积电的意图很明确,"张汝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是要将中芯国际永远锁定在低端制程领域,捡拾他们不屑一顾的边角料。"
这套"温水煮青蛙"的策略确实奏效了。表面上,中芯国际实现了盈利,但在关乎未来的先进制程研发上,却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棋局,"李焕若有所悟,"通过资本纽带和董事会席位,台积电成功地将潜在的挑战者驯化成了供应链上的附庸。"
"没错。"张汝经赞许地点头,"更可怕的是,这种合作让中芯国际内部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认为只要安分守己地待在别人划定的领域内,就能安稳度日。"
他语重心长地看着李焕:"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往往来自于背水一战的勇气,而不是在舒适区里苟且。"
“要想突破,那就必须要有走出舒适区的决心和勇气,中芯国际的决策层还缺乏这种决心和勇气。”李焕点头附和道。
“所以这也是我来找你的真正原因,我还是希望你能继续和中芯国际进行合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张汝经语重心长的说道。
李焕闻言愣了愣,自己当然想继续这次合作,可问题是中芯国际那边没有这个自信啊,他们根本没有自信突破这个技术难点。
可不等李焕发问,张汝经接着说道:“不瞒你说,我虽然离开了中芯国际,可和他们的几个高层还是有一些联系,只要你愿意,我去说服他们。”
其实张汝经这话是谦虚了,虽然张汝经当初被逼无奈离开中芯国际,可是在继任者的选择上面,他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
只要他愿意出面,中芯国际应该会考虑一下他的意见。
“好,只要中芯国际有信心解决这技术难点,我非常愿意促进这次合作。”李焕点头答应道。
“冒昧的问一句,如果达成合作,你们的订单量能达到多少?”张汝经见李焕同意,接着问道。
“我们和台积电签订的第一批代工合同,总金额在1。4亿美刀,按照我们的生产计划,这只是我们六个月的生产量。”面对张汝经的提问,李焕并没有选择隐瞒。
“如此一来,那我就更有把握了。”张汝经闻言后一脸欣喜的说道。
“有把握说服中芯国际?”一旁的贺知秋有些不明所以的问了一句。
“不,有把握说服一个人,让他加入到中芯国际里面来。”张汝经摇了摇头后否认道。
“你是指的梁孟崧博士?”李焕试探着问道。
“没错,就是梁博士。”张汝经点头答应道。
听到这个名字,李焕也终于明白,为何张汝经会大费周章的来见自己这一趟。
如果说张汝经是中芯国际的创始人,那梁孟崧就是让中芯国际彻底发展壮大的那个人。
梁孟崧同样出身宝岛,在漂亮国留学后加入了台积电,凭借着极其卓越的个人能力,一举将台积电的技术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后期因为台积电的内部矛盾,梁孟崧选择离开台积电,加入到了三星集团。
传言为了邀请梁孟松的加入,三星掌门人李健熙亲自出马,并承诺提供三倍于台积电的薪资待遇。
在加入三星后,梁孟松继续着自己的辉煌,帮助三星从28nm直接跳跃至14nm,抢在台积电前量产。
此举引发台积电提起竞业禁止诉讼,而梁孟松在韩期间虽然巧妙的规避了限制,但是其个人的工作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他在三星的处境与张汝经当年在中芯国际的境遇颇有相似之处。不过,三星显然比当年的中芯国际更具魄力,并未在关键时刻放弃梁孟松。
而眼下才2014年初,如果张汝经能说服梁孟崧提前三年加入到中芯国际,那对中芯国际的发展意义非凡,甚至可能有颠覆性的影响。
毕竟梁孟崧已经证明了他是那个可以颠覆整个行业的天才人物。
"梁博士是当今半导体制造领域少数能扭转战局的顶尖人才。"张汝经的语气中充满敬佩,"他在先进制程上的造诣,或许正是中芯国际打破僵局所需的关键钥匙。"
李焕若有所思:"但以梁博士现在的地位和待遇,中芯国际有什么能打动他的呢?"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张汝经身体微微前倾,"对梁博士这样的人而言,金钱和地位已非首要考量。他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施展毕所学、真正改变产业格局的平台,以及一份破釜沉舟的承诺。"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李焕:"你愿意投入1。4亿美元订单的决心,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向梁博士表明,我们不是空谈理想,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产业需求在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