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当太久的修理工,巴泽尔骤然当上皇帝后有种心态失衡,倾向于好大喜功。这种心理开始还无人察觉。但七年过去,其越来越明显。
见到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时,巴泽尔一世表现的过于热情,仿佛粉丝遇见偶像,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
除了展示高压输变电,他还得意的向俄共“布”领导层展示德国的最新成就,装甲部队也大大方方的公布。
鲁尔区附近的训练场有一支充当磨刀石的“蓝军”。在巴泽尔一世的陪同下,列宁等人检阅了部队,且近距离观看了实战演练。
“1915型“灰狼”战车。”身穿戎装的巴泽尔亲自充当解说员,指着正在越障跑动的十二吨履带式装甲战车,“它的出现彻底改变战争模式。”
一战没打,堑壕战消失无踪。各国被选者很默契的回避了“tank”这个词,改用战车。
训练场上的战车比中国临时凑合的蒸汽战车小得多,又比原历史的英国“马克”、法国“雷诺”、德国“A7V”更加完备。
受限于冶金工业,“灰狼”采用板簧悬挂,全向双人炮塔,150马力柴油机,50毫米坦克炮,前装甲为六十度倾斜的三十毫米硬化合金钢,15吨车重。
这种战车展现快速越障、短停炮击、加速避让等战术动作,可靠而灵活。但在巴泽尔收获满满赞誉之余,斯大林在旁边问了句……
“战车确实是划时代的陆战武器,中国人已经在对日作战中展现其威力。但这真的是德国最先进的战车?听说美国人造出了更强的。”
巴泽尔仿佛受到侮辱般,涨红脸半天不说话。
1916年末,美国陆军骄傲的宣布,自家的底特律兵工厂生产了一款划时代的装甲“猛兽”,代号“格兰特”的战车。
它拥有扭杆悬挂、300马力柴油机、自重21吨、三十公里时速,六十毫米前装甲,90毫米战车炮。
这一系列指标让其他各国现役,制造、研发,乃至在图纸上的战车全部落伍。就好像“无畏舰”出现后,前无畏时代的战舰通通成废铁。
中德对此大为震惊,虽说没看到实物,却又不敢说美国造不出来。毕竟美利坚的工业实力摆在那里,谁也无法否认。
扭杆悬挂远超板簧悬挂,300马力柴油机堪称强劲动力,21吨车重代表厚实装甲,90毫米战车炮能打穿任何对手的防御。
中国运到非洲的轮式战车也用90毫米火炮,但那时低膛压型号,专门用于欺负弱者。高膛压高初速的90毫米战车炮原本要到二战末期才会出现,现在提前了二十多年。
这太奇幻了。
中方向底特律兵工厂联系,表示对其新战车非常感兴趣,希望采购相关技术。“底特律”答应了,但美军不答应,顶多让中方武官看了下战车的静态展示,连拍照都不允许。
对于这种严峻的情况,中德陆军和军工企业急的冒火。想不通底特律兵工厂怎么就搞出“大跃进”了?
但对手搞出来了,自己就得跟啊!
否则打起来就得死。
对于斯大林的询问,巴泽尔憋了半天才挤出一句,“我们也有相应的型号,但目前属于绝密,还不方便展示。”
绝密?那就算了。
斯大林也就那么一问,毕竟沙俄目前搞的坦克还不如德国的“灰狼”。比如柴油机是进口美国货,只有120匹。
前装甲倒是有60毫米,但因为俄国冶炼技术不过关,等效德国30毫米的优质装甲钢,车重倒是足足19吨。
战车炮用的法国货,性能倒不差,但炮弹靠进口。
真打起来,德国“灰狼”能虐死沙俄同类。也正因为很多关键部件靠进口,沙俄战车数量不多,反而喜欢便宜的装甲卡车。
号称“红军之父”的托洛茨基又问道:“贵军这支装甲部队里为什么有很多亚裔面孔?”
“那是中国国防军派驻德国训练人员,我们两国互派部队充当‘对抗性的假想敌’,演练中绝对不会手软。”
巴泽尔对此倒是很自豪。
中德互派精锐充当对方的假想敌蓝军,把各自的部队虐的苦不堪言。对于视荣誉为生命的军队来说,不管以什么方式被击败都是极致耻辱。
德军中老顽固也特别多,但被虐几次也就不说话了。
托洛茨基是明知故问,他下一句继续道:“中国的装甲兵也装备‘灰狼’系列战车吗?”
“灰狼”是一个车族,包括装二十毫米机炮的步兵战车,装105毫米短管榴弹炮的突击战车,装120毫米迫击炮的支援战车。
还有指挥车、运输车、医疗车、抢修车等等多个变种。通用底盘能节省造价,方便后勤,它是中德两国装甲部队在今后五年内的主战装备。
巴泽尔得意的点头表示,“当然,这款战车是中德联合研制。德国向中国出口了全套生产线,连工程师都是我们帮他们培训的。其甲等师必定有个装甲团。”
托洛茨基跟斯大林对视一眼,有些不太爽。他们很难理解德皇为毛跟中国绑那么紧,就差同穿一条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