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
在鲁尔河和埃姆舍河之间,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大片的城市带。
一座座烟囱向天空冒出黑烟,动力车间内发出轰鸣。这里是德国工业的心脏,德意志战车的发动机。
德皇巴泽尔一世今日亲临此地,参加“330千伏高压输变电项目”的验收和启用。一同在场的有中国王外长,和双方的工程团队。
输变电的核心是大型配电站,巨大的变压器和高压输电塔发出嗡嗡的电流声。附近百万千瓦燃煤电站产生的电力由此传输到周边三百公里范围,供给工业和民用电力。
电力技术由中方主导,在美国孵化。
从十万马力蒸汽轮机开始,到二十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再到330千伏输变电设备,全套产业链去年在中德两国安家,投资总额超过两亿美元。
德国国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也就六七百公里。只要配备七八座高压输电设备就能构建全国电网,德国电价将因它而降低一半。
高压电网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后世”中国改开后经济高速增长,电力需求随之暴增——得到的教训是电网建设必须提前。
英法美也开发了同样的电力技术。但各家独自研发,不但项目成本高,全套设备价格也高。
相比之下,中德把奥匈、意大利、比利时、捷克、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国拉拢进来一起分摊费用。
跟当初十万马力蒸汽轮机一样,研发完成后靠大定单摊平成本,所有人都为此收益——三百公里输配电距离对很多国家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中国来说,一张330千伏高压电网足够覆盖省会周边。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和工业核心区则可以用两三个电网联系起来。
在蒸汽工业革命之后,电力工业革命的普及就依赖大规模电网。它需要大量制造企业和消费人口聚集在有限区域内生产生活,刺激电力机械和电气设备的使用。
很多人不知道在电力普及之前,工厂是如何生产的。
早期工业机床不是电力驱动,而是皮带驱动。大型工厂有专门的锅炉动力车间,使用低效的蒸汽机作为动力源。
中国在原历史的六七十年代还在用这种落后的动力系统。工厂的梁架上会有一根传动轴,工人用皮带跟传动轴连接,才能让要操控的设备动起来。
普及电网后,像机床、纺织机、港口吊车就可以用轻便的电动机驱动,效率和精度可以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
电动机的功率可以做的特别大。钢铁厂将建设几公里长的生产线,将冶炼、轧制、型材等工艺连在一条线上同时进行,产能将提升几倍。
要说列强的强大在什么地方,就体现在它们总能最先最快的大规模用上这类具有变革性的技术。
现在德国鲁尔上了高压输变电项目,柏林和慕尼黑也要建。
中国的需求更多。帝都、上海、广州同时上了三套。沈阳、武汉、西安、重庆等十几个二线城市也在筹备中。
中德的电力产业正开足马力,全力供应国内外需求。
“非常好,俄罗斯幅员辽阔,也需要这样强大的输电网。”
陪同德皇一起的还有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正大笑祝贺中德取得的工业成就。他前不久在圣彼得堡遭到暗杀,转到德国进行医治。
这位马克思主义者还不到五十岁,但已经是“聪明绝顶”。在详细了解高压输变电的好处后,他大声表示要派俄国技术人员到德国来学习,希望德皇能转让这套技术。
在列宁身后,不到四十的斯大林同志跟托洛茨基站在一起,低声私语。他们交谈的话语不仅仅是这套能便捷又廉价传输电力的设备,更是现场技术团队令人讶然。
“中德在几乎所有领域都紧密合作。”
“他们远隔万里,没有利益纠纷,才能彼此互信。”
“注意到了吗?中国技术人员大多很年轻,都在美国那边进修后参与工程建设。”
“资产阶级为了利益,是愿意出售绞索的。我们也应该跟美国那边多多联系,寻求资金和技术援助。”
中德紧密合作已经七年,成效卓著。就连贴近它们外围的其他欧洲国家也获得大量订单。比如比利时的钢铁、意大利的造船、捷克和奥匈的军工。
中国开放本国市场的决定吸引大批欧美企业前往投资,五年内落户的企业超过一千家,带来的经济收益举世瞩目。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谈话带着点酸酸的味道。
俄共“布”当年可是共产主义唯一的灯塔,可现在他们还在为夺取政权而努力。中国土共后来居上,统治四亿六千万人口,每年经济增长超过百分之二十乃至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