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置换或重组类(用蓝色笔标注):一些位于城区黄金地段,但主业已严重萎缩、扭亏无望的企业,如“花湖印刷厂”
、“老字号食品厂”
等。
黄政认为,对这些企业,可以考虑“退二进三”
,利用其土地资产的巨大价值,进行产权置换或商业开发,所得资金用于安置职工和支持新发展,或者被优势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
·破产关闭类(用醒目的红色笔触明确标注):对于那些技术落后、产品已被市场彻底淘汰、资不抵债、拯救成本远高于收益的企业,如几家小型“风扇厂”
、“污染严重的金属冶炼分厂”
等,黄政毫不留情地标注上“建议依法实施破产清算或关闭”
。
】
他知道,改革不是慈善,必须壮士断腕,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有可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同时也要为这些企业的职工找到妥善的安置出路。
提炼与简化,是他的第二步。
起初,黄政习惯性地想撰写一份详细的建议报告,包括大厂改制的可能持股模式(如员工持股、引入民企或外资战略股东)、中小企业破产后的职工劳动关系处理、经济补偿标准测算等。
但笔尖刚触到纸面,他就停了下来。
他意识到,自己有些越俎代庖了。
这些极其专业和具体的操作方案,应该由历城市政府牵头,组织国资、财政、人社、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在深入调研后制定。
省政府,尤其是省长,需要把握的是宏观方向、基本原则和关键节点。
自己如果提供过于细致的方案,反而可能干扰基层的创造性,或者让领导陷入不必要的具体事务争论。
“领导要的是罗盘,而不是每一张详细的海图。”
黄政心中明悟。
他最终形成的,是一份高度凝练的提纲式材料。
没有复杂的模型和冗长的论述,只有清晰的分类、明确的结论和关键的数据支撑。
他要确保郑省长在明天调研时,拿到这份材料,就能迅速对考察的企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听取汇报时能抓住核心,在发表意见时能切中要害。
下午,在将调整好的行程安排通知下去并确认后,黄政拿着这份精心准备的资料再次走进了郑家权的办公室。
“省长,这是关于花湖区主要国有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我初步梳理的分类建议,我整理了一下,您先看看,或许明天调研时能用得上。”
黄政将材料放在办公桌上,语气平和地说道。
郑家权接过材料,随手翻看了几页,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