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红绿蓝的标注一目了然,完全不同于那些让人头晕眼花的冗长报告。
他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满意:“嗯,好。
有心了。”
下班时分,郑家权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看到黄政还在外间整理桌面,便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黄政啊,我记得你大学时学的是化学,是理工科出身。
这经济学、企业改革方面的知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深入研究,并且能有这样见解的?”
黄政听到问话,放下手中的东西,坦诚地回答:“省长,不瞒您说,最初是受杜珑的影响。
她大学是修学经济学的,我们交流比较多,耳濡目染之下就产生了一些兴趣。”
他顿了顿,继续深入解释道:“后来,我发现很多经济管理的智慧,其实蕴藏在历史之中。
我仔细研读过《资治通鉴》,比如其第十三卷,主要记载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历史。”
黄政信手拈来,展现了他深厚的阅读功底:
【“那时西汉正从武帝末年的动荡走向‘昭宣中兴’。
书中就提到了大司马霍光辅政期间,废除酒类专卖、适度放松盐铁管制,但保留了均输、平准这些制度来调控物价、稳定市场。
还有汉宣帝时期‘假民公田’(将国有土地租给农民)、减免田租等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
同时也记载了当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货币铸造混乱等带来的经济问题。
这些古代治理的得失,对于思考今天的国企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很有启发。”
】
最后,他补充道:“所以,在党校学习的三个月里,我有意识地系统自学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课程,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进行思考,算是勉强补齐了一些知识短板。”
郑家权听完,眼中赞赏之意更浓,他拍了拍黄政的肩膀,感慨道:“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还能学以致用。
年轻就是好啊,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
继续保持这股劲头,加油!
走吧,下班。”
“是,省长。”
黄政微笑着应道,跟在郑家权身后,一同离开了办公室。
窗外,夜幕悄然降临。
但黄政知道,对于东平省的国企改革而言,一个更加清晰的行动蓝图,正在他和无数人的努力下,逐渐绘就。
而他所做的知识储备和前瞻性工作,必将为明天的调研,乃至未来的改革破冰之旅,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