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层层递进,巧妙地将“抄写佛经”
这个佛教行为,与儒家最核心的孝道融合,彰显了自身的学问与深思。
作为大庆天子,推崇儒家学说乃必须之事。
别说景宁帝了,哪怕是崇佛的泰顺帝,相比于佛教,也更推崇儒家学说。
泰顺帝听罢,竟忍不住赞道:“说得好!
竟能将孝道与抄经如此圆融贯通!”
景宁帝、皇太后眼中皆流露赞赏之色。
便是皇后甚至熹妃柳氏、裕嫔龚氏,在一旁静静听着,也觉得这番议论新颖透彻,心中对眼前的新皇子不由得又高看了一眼。
元春心中自是骄傲,只觉夫君今日在这天家重地,真是应对得体,光彩照人。
……
……
景宁帝与泰顺帝皆离开了凝春堂,一个去了九经三事殿,一个去了澹宁居。
皇太后顺势遣散了皇后、熹妃柳氏、裕嫔龚氏等人。
方才还济济一堂的凝春堂,只余下了皇太后、袁易、元春数人。
元春移步至皇太后身侧,执起一柄团扇,轻轻为皇太后打着扇。
皇太后神色慈和,与袁易、元春说了些家常闲话,言语间带着祖母对孙辈的关爱。
忽地,皇太后对袁易笑道:“易儿,你且去外头偏房里歇息片刻,吃盏茶。
我有些体己话,要单独与你媳妇说说。”
袁易立刻起身,恭敬行了礼:“是,孙臣告退。”
说罢退至堂外等候。
见袁易离去,皇太后拉过元春的手,轻轻拍着,笑道:“好孩子,往日你在我身边做女史时,我便看你稳重懂事,心里喜爱。
如今你又是我名正言顺的孙媳妇了,叫我怎能不更疼你些?”
元春忙道:“臣妾愚钝,蒙皇太后垂爱,实是臣妾天大的福分。”
皇太后笑容微敛,语气转为关切,声音也压得低了些:“说起来,你与易儿成亲,也有一年多的光景了吧?你如今这年纪也不算小了,怎地至今还未见有喜讯传来?”
元春猝不及防被问及此事,顿时羞得脸上泛红,低下头去,声若蚊蚋:“臣妾……臣妾无能……”
心中既是羞涩,又觉惭愧。
皇太后见她如此,反倒笑了,安慰道:“别如此。
一年多光景,说短不短,说长倒也不长,况且我知道,易儿常在京外奔波的。
你无须羞愧,只日后多加努力些,放宽了心,总能怀上的。
若是能早日为易儿诞下个麟儿,那非但是易儿的大喜事,我瞧着也欢喜,想来太上皇与皇帝也会欣慰。”
还有一番话,她不好明言。
泰顺帝子嗣稀薄,如今竟连一个孙子孙女也无。
袁时倒曾有过一子,奈何去岁年方四岁就夭亡了;袁历遇刺身亡时尚未成婚;袁昼年仅十四岁,自然也未成婚。
若是袁易能诞下子嗣,尤其是男丁,泰顺帝甚至景宁帝都会欣慰。
皇太后又与元春说了些体己话,末了道:“今儿你是随易儿一同来的,我也不多留你了,改日我再专门传你进来,好好陪我。”
元春敛衽谢恩:“臣妾谨遵皇太后教诲,谢皇太后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