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于吴国而言,并没有什么吃亏的,若楚国能挺过此劫,他还可以把所吞楚国之地,归还楚国这样反而可以讨好楚国新王。
若楚国有危,那么也算是间接帮助晋国,让晋国不再对吴国有屑,两面讨好,两不得失。
若楚国真的覆国,那么吴国也可侵吞楚国大部分封地,甚至比之秦与晋会得利更多。
如此一来,那么越国又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范蠡早已知道勾践的想法,而且也做足了准备,可范蠡毕竟也算是兵法大家,十分谨慎,而且对于利害得失,都要精密计算,从来也不想吃亏。
“不错,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凑巧,而鬼谷王禅就是这所有凑巧之事的搅屎棍。
他所到之处,似乎从来都是如此,不搅得天翻地覆,他会觉得没有意思,这也是少年得志的毛病,好大喜功。
吴楚交好,是他的功劳,北方四城与巢邑三城自征兵甲,也是他的杰作。
而这也正好刺激了北方的晋国与郑卫宋这些弱小诸侯,让这此诸侯感受到楚国的威胁。
楚都端午盛会也是他出的主意,想在列国之间为楚国博得贤名,也是想为楚王出风头。
可到头来,楚国未挣得半分盛名,威名到让这小鬼给赚得盆满杯满。
出使秦国,送十车重礼,却换回了十五车回礼,世人看来,秦与楚国兵释前嫌,到真的兄弟交好。
可实质上,秦国却并不撤兵,这才是真实的秦楚关系。
对于这种虚名,也只有鬼谷王禅才能做得出来,也只有他是最喜欢的,沽名钓誉。
出使宋国,与宋公整日把酒言欢,像是故交一样,过了一个得意的春节。
可他却并不依规依礼履约出使郑卫,这明摆着就是不把郑国与卫国放在眼中,以大欺小,持强凌弱背信之举,实为世人所不耻。
这才让郑国与卫国对楚国丧失信心,而仅是因一个郑国使臣被刺,此时已是铁了心要跟着晋国。
而他出使吴国更是嚣张,竟然让同样傲慢的夫差小儿率吴国百官十时相迎。
此事不论他对吴国有多大功劳,我看吴国那三位重臣都会觉得脸上无光。
十里相迎一个楚国左相,这在列国之中简直就是笑话。
这个小鬼是聪慧无比,本王对他也是十分惜才,只是可惜了,人太过聪明就会把别人看得不如自己。
而他对列国形势实在过于自负,觉得可以凭己之意,任意控制,殊不知,列国局势比他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利益纠葛有的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现在的局势,正是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作而自受。
只是可怜楚王,一直不能掌控朝堂,得鬼谷王禅,像得了一个宝一样,竟然会信任这样一个小鬼,弄不好连自己都要命丧于这场危局。
也罢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倒也不值得同情。
列国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想大周文王之时大封七十一诸侯,现如今能存活的又有几个呢?
(越国本来并不算在大周天子之下的诸侯名列,到后期越国灭了吴国才得到天子的认可,封了爵位,现在的越国其实与大周其它诸侯并不一样,算起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那以如此形势,难道我越国会坐视不理吗?
若吴国侵占楚国大片封地,而秦与晋分割其它楚地,这样我越国就会被列国挤压在东南一隅,不出三年,就会被吴、晋、秦侵吞,这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可这是摆在我越国面前的决择。
两位受卿,刚才本王已说得清楚,想来两位爱卿也听得明白,现在也该为我越国谋算了。”
此时勾践把列国形势分通透,就是把越国的机会与危险说清楚,像下棋一样,把各方都摆出来,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分析清楚,这样再来依此形势,作出越国对此的应对之策。
范蠡与文种相视一看,知道事已不可改变,纵有其它想法,也无法劝解勾践了,只能依着勾践所设想,来为越国谋略了。
【作者题外话】:越王勾践一开始也是志大才疏之人,在历史上之所以一直宣扬他卧薪尝胆,壮志不失,最后反而大败吴国,而灭了吴国,其实也只是宣扬中华民族忍辱负重的精神,但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并非完全是勾践之功。
后期越能灭吴,一是孙武隐退,二是夫差欲图北上称霸,与齐国搞了一个黄池大会,而越国才趁夫差不在吴国的良机攻击吴国。
而且此书里会把此次大战,为何夫并不杀勾践写明,这些都是有因缘的,并非如史书上记载的是因为贿赂了吴国太宰伯否,而是因为莲花公主的缘故,而且伍子胥的死,也与此事有关,也正好应对了王禅入吴国时为其观相的结论,寿不过六五。
至于勾践,像许多历史人物一样,只是留存了一部分优秀的传承,而后期越国之所以被楚齐魏瓜分,当然也是有勾践的原因在其中,其实他与吴国夫差是十分相似的,都是傲慢而好大喜功之人。
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