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点看,鬼谷王禅还是有些谋略的。
而吴国之所以出兵巢邑,也正是因为鬼谷王禅的自负与居功自傲。
夫差小儿,当年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吴国公子,可经过鬼谷王禅一年折腾,竟把公子波与公了贤挤出,扶夫差上位。
他觉得对夫差有大功,有恩于夫并,所以此次入吴,竟然让夫差小儿亲率文武百官十里相迎,成为列国笑谈。
这在列国之中从未有过,就算是大周天子来访,也从未有此礼遇。
夫差小儿本就傲慢无礼,又如何受得了这种轻谬之气,纵然当面不发,背后也会十分恼怒。
所以鬼谷王禅一走,晋国出兵之机,他就马上就征兵向巢邑进发。
其实吴国夫并此次出兵巢邑,也并非只想重新占得巢邑三城,而是盯防着晋国。
此时的楚国未必能抵抗晋国与郑卫结盟的二十五万大军,那么当初夫差与楚国交好,就会惹怒晋国。
而吴国出兵以牵制巢邑之兵,也算是向晋国示好,以求缓解晋国对吴国背叛之怒。
而且吴国也想混水摸鱼,趁楚国三面受敌,而内有祸乱之际,吞并楚国封地,向西扩展。
列国之交,从来没有什么朋友可言,吴国与楚国交好也是投其所好,而此时改弦易张,也是适应形势。
若晋国占强,那么吴国很可能再次投靠晋国,若楚国占强,那么吴国自然还是会再次归还所占城池,反而体现出交好之意。
而且秦国的走向,也决定的吴国的选择,若秦国十万大军不退,同时攻击楚国上雍,那么吴国不仅其它兵甲还会向楚国大举进攻,楚国就会有灭国之危。
所以此次看似鬼谷王禅预谋在先,可却还是过于自负,没有想到列国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北方的事也够他乱的了,他竟然还与宋国有赌约,明摆着也想攻伐宋国。
这也正好被晋国利用,让楚国与宋国之间凭添猜疑,宋国的走向将来会成为楚晋此次对峙的关键所在。
而若秦国攻楚,那么宋国说不定就会与晋结盟,这样一来,楚国就会成为被列国瓜分的对像。
更何况楚国内乱,这才是楚国的危患之处,让楚国一时之间无法应对。
棋鼓相当,只是鬼谷王禅一厢情愿而已,局势的变化已非他一个少年人可以控制的。
文相国,王姐是否已派人去接了?”
勾践本一直在分析着列国形势,可此时却突然冒出一句看似无关之事,十分意外。
其实于勾践来看,纵然楚国有鬼谷王禅,可却还是太嫩了,所以他并不看好楚国,这才提前安排要把越姬接回越国,以避将来之祸。
“王上放心,据派去的人传书回来,楚国王后已离开楚都,该用不了十日,就会抵达越都。”
“好,那就好,如此本王就可以放心施行大计了。
范将军,现在来看楚国只有八万有效精兵,六万新兵,则晋国则在二年前就有备而来,有二十万精兵,再加郑卫的五万精兵,若是秦国此时攻楚,而吴国亦然攻楚,楚国又因白公胜内乱,晋楚之间就不会是棋鼓相当,而是楚国有倾巢之忧。
此事不必再议,也不必怀疑。
现在本王再问你,吴国除了孙武亲率五万大军向巢邑进击之外,其它吴国兵甲又有何动向。”
勾践分析了所有形势,其实都是不利于楚国的,外有三面强敌窥视而内有祸乱未除,楚国已有覆国之忧了。
所以他才断定此次楚与晋对峙不同以往,而是一边倒之抛,并非棋鼓相当。
“王上,以我对鬼谷王禅的了解,此人心智虽然未完全成熟,可其智谋却让人恐惧,此时的形势他当能预料得到,可他却依然我行我素,这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这也是在下之所以还不敢肯定晋楚对峙谁优谁劣之故。
至于吴国,夫差此时也不在吴都,而在调集吴国大军,似乎有向吴楚边境聚集的动向,与王上分析十分凑巧。”
范蠡此时虽然承认勾践的分析,可却并不肯定勾践对于晋楚局势的判定。
毕竟王禅与他打过几次交道,他对王禅的了解要胜过其它人。
而最后也详实说出吴国大军动向,却只用了凑巧两字,就是觉得这一切似乎都太过巧合,与勾践分析的一模一样。
吴国就是想向晋国示好,而且更想趁楚国受敌之机,内乱之时浑水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