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越国历代君王野心逐露,北上称霸已成越国历代的心愿,若勾践此人的野心不死,若不除掉两人,终于我吴国是一个大患,还望王上三思。”
此时吴国大军已走出几里路,夫差与孙武还有伍子胥都走到了中军位置,距勾践与范蠡的囚车也还有一里多路,伍子胥还是十分忧虑,再次问询着夫差。
“伍爱卿,刚才本王已经说得明白,勾践与范蠡是俘虏,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则是列国贤才,既然不能在战场之上杀死两人,那就说明两人命不该绝。
而鬼谷先生的意思也是依俘虏处置,说他们只有牢狱之灾而无性命之忧,鬼谷先生观相之能,本王深信不疑,三年前先王之死,也是因先生观相之后,有意成全先王,相国大人应该相信。
若让本王当着越国这么多百姓,以及我吴国数万大军的面反悔,相国大人难道是想让本王言则无信,让成为吴越百姓,成为列国诸侯的笑料吗?
越国经此次大战,死伤十数万兵甲,国力衰退,而勾践与范蠡又成为本王的俘虏,相信至少越国至少十年内无法翻身,而本王在这十年之内,必然要北上与列国强争霸,这才有机会让吴国有一统之机。
若将来本王北上图强成功,更不会有惧于一个小小的勾践与范蠡了,本王这一点自信还是有的。
可若本王杀了作为俘虏的勾践,不仅会激化两国百姓的仇怨,而且还会陷本王于不义之中。
虽然此时越国弱势,可民怨一起,自然不可小视,也不利于本王北上。
况且将来本王欲称霸于列国之中,也不能让列国诸侯笑话于本王无德无义无信。
想当年楚庄公部问鼎中原,一切皆因其自知德不服天下,所以在楚国最为强大的时候,依然不敢灭周而代之,本王当吸取先人教训,不可先失人德。
我知相国大人一心为我吴国谋略,用心良苦,本王欣慰。
自三年前吴越大战,先王战死沙场之上,本王就有决心要生擒越王,本王要让他为先王守陵,打算用几年时间把勾践的野心与壮志磨平,让他意气消沉,壮志不再,从此以消除越国后患。
若论及人情,本王也不可不考虑人情世故。
本王来时,伯焉公子也找过本王,就连西王妃也向本王说过情。
当年西王妃流落越国,也幸得范蠡与勾践帮忙,这才迁居我吴都附近定居,王妃在越国也深受越王与范蠡高看,对王妃历来十分礼遇,这些情义,虽然只惠及西王妃,可本王却不得不考虑。
伯焉与本王自小就是至交之友,虽然他不喜政事,本王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可他的夫人却是鬼谷先生有意撮合的莲花公主,越王勾践的亲妹妹,此时莲花嫁与伯焉,也算是本王朋友之妻,此颜面也不可不给。
而伯大人更是我吴国功臣,行走列国,为我吴国与列国交往打下基础。
所以越国与吴国也并非全是仇怨,越国有野心,也实属正常,列国之间谁不想着能称霸中原呢,我吴国与越国历史悠久,除了这些年的相互征伐之外,也是一衣带水,两国百姓也有深厚情义。
相国大人有心,却让本王为难,若欲让本王于俘虏之后杀了勾践与范蠡,这难道不是欲置本王于不仁不信不义吗?”
(史书记载伍子胥一直劝夫差杀了勾践,以绝后患,可此书却把事情写得更复杂一些,也适合于夫差武将出身,十分自负的性格特点。
同时夫差也是十分讲义气之人,说起来也要光明正大一些,不会有违道义。
一般而言前二朝皆有规矩,就算是取而代之的周朝,也未对商朝的王族赶尽杀绝,反而封在宋国。
并且此时吴并没有灭越,而越人大部分都自封为禹帝后人,而三皇五帝是受世人敬仰的,所以夫差也没有理由来杀两个俘虏。
史书上推崇伍子胥的治国之能,并非有错,同时说明伍子胥的先见之明,预事深远。
可若说在战场上杀害一国之君,却又有违礼数,这也是夫差没有杀勾践的原因。
而也因此造就了卧薪偿胆的美闻,从另一方面,其实也算是对夫差的肯定,在后代人的眼中,夫差的形像实在过于负面,本书还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两人的品性。
这一点,其实从夫差后来之死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区别。
后来越国趁夫差北上与晋国争霸之时出兵伐吴,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把吴国灭亡,也如此时吴国与越国之势,夫差战败,而勾践同样给夫差一个活命的机会,让他迁到东海之沿一个县城作为封地,可他却并没有依此迁出,而是觉得受不了此辱,也有负于人,才选择了代表英雄气节的自吻。
夫差虽然自负傲慢,可他的性格在历史之上与后期的楚霸王项羽极为相似,都是性情中人,讲义气识礼数,都因一时之误而反遭其罪,只是史书一般只会赞扬胜利者,对于失败者都会无情贬低。
两人的结局叮似,都是无颜见人,自吻而死的。
只是在此书之中,又把夫差之死写得有情有义,而且还与西施有关,与鬼谷王禅有关,把历史事件写得更有条理,也更让人能够相信。)
“相国大人一片好意,我吴国众人皆知。
只是此事涉及较广,我看还是留待相国在人与王上将来回吴再议吧。
而王上也不必对此忧虑,更不可辜负相国大人的好意。
鬼谷先生与孙某一见之时,曾观勾践与范蠡之相曾说过,两人皆只是有牢狱之灾,却并无性命之忧。
若依孙某对鬼谷先生的了解,并非无的放矢,只是这其中的玄妙之处,孙某也难与理解,想来该也有些道理。”
孙武虽然是武将,可却也听得出夫差对伍子胥于此事纠结的反感,所以此时也作起和事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