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亡名录、部队战史、战后迁葬记录、地方志、甚至一些战地日记的扫描件。
都未能直接找到“丙-柒”墓地的确切位置和迁葬信息。
他一度陷入僵局。
苏晓岚反复强调梦中的关键——沈惟安牺牲时紧捂心口的动作,以及那片银花瓣!
她推断,如果遗骸尚未被迁走或破坏,在颈部(伤口位置)或胸腔附近,极有可能残留着金属物品(变形的银花瓣)!
陈博转变思路,不再死磕编号,而是搜索“淞沪会战西郊战场”、“遗骸发现私人物品”、“未迁葬墓地”等关键词。
开始重点查找记录中有提及发现小件金属饰品或身份不明但伴随特殊物品的遗骸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一个极其冷门的、由民间抗战历史研究会维护的论坛深处,找到一份扫描的、字迹潦草的笔记残页。
笔记记录者自称是战后参与过部分尸体收殓的义工后人。
笔记的字迹已经模糊了,其中提到在“西郊原厂东侧约三里,一片被炸毁的果园边缘”。
曾有一处标记不清的临时掩埋点。
笔记中手绘的标记符号,经陈博比对,与“丙”字有几分相似,旁边有个模糊的“7”。
他们在收敛其中一具颈部有严重创伤的军官遗骸时,在其紧贴心口位置的衣服碎片下,发现了一枚“被血污锈蚀严重、压扁变形的小银片,形状似花”。
这个发现没有上报,银片也下落不明可能被当作无价值的垃圾丢弃了。
笔记中描述的地点特征,与苏晓岚梦中感受到的战场环境隐隐吻合!
陈博立刻锁定该区域,结合旧地图和现代卫星图,最终将范围缩小到上海西郊一处现已规划为城市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
……
陈博对历史、密码学、神秘学有浓厚兴趣,知识面极广但不成体系。
自从陈博知道了关于这些灵异事件以后,非要跟着苏晓岚一起去看热闹,也就是因为这个,苏晓岚第一次见到了陈博的真容。
陈博蓬松的头发像团被揉皱的棉絮,肆意支棱着,几绺不服帖的发丝垂落在黑框眼镜上,镜片后那双眼睛总像受惊的小鹿般躲闪游离。
他永远裹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深灰色连帽衫,帽檐下的脖颈处沾着星星点点的饭渍,衣角还挂着没扯干净的线头,像是被随手打了个潦草的结。
在人前,陈博总是蜷缩着肩膀,像株被风雨压弯的芦苇。
与人对话时甚至会紧张地绞着手指,嘴唇翕动半天才挤出几个低沉的音节,苍白的脸色在黑框眼镜的映衬下愈发寡淡。
可一旦面对电脑屏幕,或是聊起钟爱的专业话题。
陈博整个人便如同被点燃的烟火,眼神迸发出灼热的光,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如蝶,犀利的观点化作连珠炮般的话语倾泻而出。
与平日里那个木讷的躯壳完全两模两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