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岚带着陈博负责技术定位和记录和一个以“记录抗战时期普通民众苦难史”叫温静的记者身份参与。
这位记者是为了方便沟通和获得部分许可才邀请加入的,三人一同前往浙西。
在荒草丛生、几乎无路的废弃村落柳树沟后山,依据陈博圈定的范围和当地向导。
那位老文史爱好者的侄子的指引,他们在一片茂密的杉木林深处,找到了那个早已被藤蔓和落叶覆盖的乱葬岗。
没有墓碑,只有微微隆起、被岁月抚平的小土包。
在金属探测仪(寻找怀表)和极其细致的小范围试探性挖掘下,他们花费了整整两天时间,忍受着蚊虫和疲惫,小心翼翼地翻查了多处疑似点位。
就在希望快要渺茫时,在一处相对独立、土质略有不同的土包下约半米深处,金属探测仪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小心挖掘后,一具相对完整的女性骸骨显现出来。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她胸腔肋骨的位置,骸骨的手骨以一种紧握的姿态交叠着。
而在手骨下方,泥土中静静地躺着一枚锈迹斑斑、但表壳上刻字“沈惟安甲寅年冬月廿七”仍清晰可辨的黄铜怀表!
这枚怀表,如同跨越时空的信物,无声地诉说着林晚秋至死不渝的等待和执念。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山风吹过林梢的声音。
苏晓岚蹲下身,轻轻拂去怀表上的泥土,心中酸楚与敬意交织。
“晚秋,我找到你了。”她低声说。
上海西郊沈惟安:相比荒山的艰难,在城市公园边缘的行动更需要技巧和许可。
温静的记者身份和提前与公园管理方的沟通。
以“寻找抗战遗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收集”为由,起了作用。
在陈博锁定的、位于公园绿化带边缘与待开发区交接的狭长区域,他们同样进行了小心的探测和挖掘。
寻找“银花瓣”如同大海捞针。但苏晓岚心中那份源自灵视的微妙感应,在靠近某个特定点位时,眉心微凉的感觉会略有增强。
她凭着这份直觉,指挥挖掘。
果然,在挖到约一米深时,发现了一具男性骸骨。
骸骨颈部骨骼的损伤清晰可见,与弹孔位置吻合。
当苏晓岚小心地清理骸骨胸腔附近的泥土时,她的指尖触碰到了一小块极其坚硬、与周围土质不同的东西——一枚被压得扁平、严重氧化发黑,但边缘轮廓依稀可辨,玉兰花瓣形状的小银片!
它紧紧地嵌在几根肋骨之间,仿佛与主人的骨血融为了一体。
看到这枚历经战火、时光和泥土掩埋,却依然坚守在原位的银花瓣,陈博和林薇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沈惟安上尉……久等了。”
苏晓岚郑重地将银花瓣取出,用软布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