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您看这个筲箕,形状很优美,如果缩小,配上玻璃内胆,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很别致的水果篮或收纳盒?”
“这个灯罩的编法很有韵律感,如果我们设计一个现代感十足的灯架,会不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还有,您编的这些小鱼、小虾太生动了,如果做成车挂、钥匙扣,年轻人会不会喜欢?”
……
起初,郑老伯对很多“花里胡哨”的想法直摇头,觉得“不实用”、“糟蹋手艺”。
但李君欣她们非常有耐心,做出样品给他看,解释设计理念和潜在的市场。
当郑老伯看到自己编的小蝈蝈被装进亚克力盒子,配上精致的礼盒包装,变成一个极具艺术感的摆件时。
郑老伯沉默了良久,然后轻轻点了点头:“好吧,那你想这么做就依你吧,虽然我不知道这种没用的东西有什么人会喜欢。”
同时,李君欣动用“君雅”的所有媒体资源,为郑老伯和“郑记”竹编拍摄了一部名为《手上光阴》的微纪录片。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实地记录了郑老伯一天的工作,他对每一条竹篾的挑剔,他抚摸旧物时的眼神,以及李君欣团队如何与这位“老顽固”磨合、共同创新的过程。
片子里有冲突,有无奈,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后的温暖与希望。
……
《手上光阴》微纪录片在“君雅”的各个平台和合作媒体上发布后,起初只是在设计圈和文化圈引发了一些关注和好评。
很多人被郑老伯的匠心和故事的真诚所打动,“郑记”竹编店的线上咨询量开始增加。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
一位国内新锐导演,正在筹备一部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故事的文艺片。
他的美术指导偶然看到了《手上光阴》纪录片和“郑记”新推出的那些兼具传统美感与现代设计的竹编产品,如获至宝。
他们立刻通过“君雅”联系上了郑老伯,希望大量定制一批符合电影年代背景、同时又具有独特美感的竹编道具,从桌椅板凳到生活小物。
电影拍摄完成后,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获大奖,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电影中那些充满烟火气和岁月质感的竹编道具,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紧接着,一部爆款古装玄幻电视剧的美术组也找上门来,希望定制一批具有东方奇幻色彩的竹编灯具和装饰品。
这两部影视作品的巨大成功,让“郑记”竹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强势进入了大众视野!
仿佛一夜之间,“郑记”竹编和它所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复兴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
#被电影带火的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