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在法令生效之前,加州政府已经行动了起来。珍珠港事变爆发之后,已成惊弓之鸟的加州政府,很快就开始大规模的逮捕日裔社区的领袖。
就是那些大家长,头面人物,以及某种环境下的民意代表。这些人一股脑儿的都被警察投入了监狱,至今也没有放出来。
这一色人,抓起来还真就没有什么冤枉的。毕竟日本的情报部门,长期在日裔群体中发展下线。一般的日裔美国人可能还只是无意识的把许多消息传递出去,类似这种日裔领袖,基本上各个都是"准间谍"。
全杀了可能也就冤枉死那么几个!
而且在联邦政府下令之前,加州政府已经开始对日裔美国人进行登记。不单单是纯粹的日裔,包括日美混血在内的所有日裔,都处于登记的范围内。
后世的网络上就流传了不少照片,许多日裔胸口用别针别着一张纸片或者布条,上面写明了这人的姓名年龄工作住址等一系列信息。还重点指出此人是日裔,以作为区别。
他们这会儿还只是被登记了起来,遭到了歧视。有些日裔的店主,甚至在自己的店铺上挂上大幅广告,说我是美国人,我爱美国云云。
但这都没什么用了,美国人对日本的仇恨短时间内是无法被消除的。他们身为日裔,就应该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眼下集中管制日裔的法案最终被通过,不过只是民意的表现罢了。
对了,这玩意儿还导致了误伤,有些华裔美国人被误认为是日裔,遭到了街头白人的袭击和误伤。最后没办法,居然有华裔在上工前,在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和游街似的,小心翼翼的出门。
不过现在好了,所有日裔都将被投入集中营,以后也没啥好误伤咯。
“谁提的案?”威尔基不假思索,掏出笔就在法案文件的末尾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战时!战时懂吗?两国交兵,几乎是奔着亡国去打仗的,这时候威尔基不可能对日裔有丝毫的仁慈。毕竟对日裔仁慈,那就是对美国民众残忍。这个选择很好做,甚至可以说都不算是选择。
“民主党团的德威特吧。“奈尔回忆了一下。
“他们确实积极……"威尔基想了想,不记得这位德威特议员是哪个,但这都是细枝末节,无所谓的事情。
“赫尔先生也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外交人员的安置问题。“奈尔把文件收了起来。
在威尔基签字之后,所有日裔美国人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他们在美国的一切财产都将被没收,他们本人也都将被投入集中营看管。虽然美国政府也不会虐待或者屠杀他们,但是直到战争结束,他们就不要想着出来了。
“欧洲的那些?还是?”威尔基头也不回,继续往厅内走。
国务卿赫尔说得外交人员,就是之前日本驻欧洲的那些外交人员和家属。之前日本不是没有和英国什么的宣战嘛,那么日本外交人员在英国就有外交豁免权,可以平静的生活。现在宣战了,那就不存在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按照计划,这些日本派驻欧洲的工作人员,都将被运送到美国。然后是投入监狱,还是投入集中营,大小也算是个外交事件。
之前派驻在华盛顿、纽约、夏威夷、洛杉矶等地的日本外交人员,现在也全都被逮捕了。有好几个人甚至以间谍罪被指控,但绝大部分只是被限制了自由。
“欧洲和我们这儿的,都得处置。“奈尔回了一句。
“一并处理吧,不能区别对待。“威尔基顿了顿,最后给了这么一个答复。
“明白!”
挺好的,只不过是把他们送进集中营罢了,都没要他们的狗命。奈尔准备嘱咐人,拍点照片和纪录片,免得将来有人跳出来说美国也搞虐待。好吃好喝把你供着,你还跳出来说我没有大豪斯住,没有战斧牛排吃,给你脸了。
匆匆一段路,两个人就这么决定了至少十几万人未来几年内的命运。但现实就是如此,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下午丘吉尔还要来呢,和英国人的会商,明显比处置十几万日裔美国人,要重要的多。
丘吉尔亲自赶来华盛顿,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如今已经是1942年,对美国而言,只不过是刚刚参战罢了,还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对英国那就是参战第四年,说句实在话,英国人出现了相当的厌战情绪。国内的供给水平,也出现了事实上的下滑。
前不久,英共组织了二百万产业工人,选举代表上书,并在伦敦组织了七万人游行。要求丘吉尔政府趁着德军主力被苏军拖住,尽速开辟第二战场,保证在42年内结束战争。或者至多拖延到43年,而不是无休止的打下去。
许多英国人确实是扛不住了,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每天要苦力劳作超过十小时,老人和妇女都得下厂。就这状态,除了某大国,其他地方都已经造反了。英国人能忍到今天,很给你丘吉尔政府面子啦。
驻英大使霍普金斯一早就知道丘吉尔此来的目的,希望美国配合英国,进行一场表演,好把英国国内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暂时往下压一压。
当然不是开辟第二战场!
要是可以,丘吉尔早就答应了。这不就是丘吉尔不想答应,他才屁颠屁颠的跑来华盛顿,和威尔基面谈嘛。
果不其然,下午威尔基和丘吉尔会面的时候,丘吉尔立刻就谈及了这件事。这小老头张口闭口就是现在德军正在和苏军塵战,英美立刻开辟第二战场,并非是一个好主意。
言外之意是什么?当然是等着苏军和德军都再死个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是几百万的,最好是苏军和德军都死完了,英美军队再下场。
英美苏分属盟国是一回事,不希望苏联好过,那就是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