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在伊朗的访问,罗斯福和礼萨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埃莉诺夫人还收到了人家赠送的香水罐,精美的十七世纪艺术品。
之后便是在沙特“转机",此时的沙特和未来的那个沙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真就是除了沙子以外,啥也没有的烂地。
虽然38年发现了石油矿藏,但此时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采。至于他隔壁后世的那个阿联酋,那更是烂地里的烂地。你就是不催英国人放他们独立,英国都想着让他们独立拉倒。
似乎这个时候,世界上通行的理论,是中东的石油集中在波斯湾一带的某些地层中。其他中东地区不可能存在大规模的石油储备,包括阿布扎比那几个酋长国。
管他呢,罗斯福只负责和沙特签订合作条约,建设一个新的“阿美石油公司"。雪佛龙、标准、美孚和埃克森等美国公司,都愿意大把大把的花钱,来沙特找寻石油。
40年的时候,未来沙特的第四大油田--布盖格油田也已经被发现,现在正在建设之中,很快就能够投入生产。
都要见着回头钱了,美国的老板们当然上心。这一次不过是借着政府牵头的契机,大伙儿大干快上,一次性把未来几十年的利益划分,都提前给他定好罢了。
至于说沙特自己?不如多多获取美国的好感,以实现彻底的独立。想想沙特周围一圈,那基本上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心里肯定慌啊。
而且去年伊拉克发生了反抗英国委任统治的大规模起义,遭到了英国人的无情镇压。虽然枪子炮弹没有砸在沙特阿拉伯的脑门上,可是沙特看了也心惊肉跳啊。
带英衰弱了,那是对应阿美莉卡逆子,或者对岸的苏联而言的。对于沙特这种小国家,带英那就是无敌的巨无霸。简简单单伸出一根手指,都能够要了沙特的老命。
拿《茶馆》里面那位年少时以天下为己任,投身革命,转身搏战多年,功成担任国会议员,却最终只会念佛的崔先生的话来说,“可是他那一点事业,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啊。”
自然而然,沙特就得抱紧可以依靠的大腿,美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好选择。
在沙特的滞留时间很短,主要就是处理阿美石油公司的事情,和沙特和睦了一番,罗斯福就准备先飞印度,再飞中国。
毕竟他身体不好,就算是豪华客机,能进行长途旅行,也得半道下来休息休息。况且这不是美国人在印度还有"两个师"嘛。
看你怎么界定咯,跟着史迪威退入印度的约十万远征军,这会子已经整编为两个师,正在积极的训练之中。美械武器源源不断的送到,远征军从头到脚都是美国货,连吃得维生素片都是正经洋码子。只要美国还在打日本,那他们就乐于接受美国的指挥。
前提是打日本!
一说打日本,那上刀山下火海,这帮人没在怕的。作为美国亚洲和太平洋战略的一部分,如此好炮灰,慰问一下也是正常。
不是将来还指望编成的几个中国师,能够去啃台岛、琉球群岛的硬骨头,甚至是将来登陆日本本土,这些中国师在美国的计划里面,那是要打头阵的。先替美国王师把路给趟平了,美国的大军再发挥优势火力,上岸大杀特杀。
这不罗斯福就会见了史迪威,还给史迪威带来了国内晋升他为陆军中将的军令,以及一枚勋章。顺道安抚他一番,暂时别想着反攻大陆啦,美国没有那个资源来安排你反攻,等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打回菲律宾再议吧。
史迪威不是愣子,罗斯福都这样说了,他难道还能不知道华盛顿那边的意思?肯定就是不在乎东南亚的战局,带英的殖民地完就完了,反正美国没啥根本利益在。
得了,华盛顿的意思带到,史迪威只管带他去见孙立人和郑洞国。两个中国师的师长,孙立人不必说了,郑洞国其实也是大名人。而且他将来反正,搏出来了三代人的富贵,孙子能够坐协商大会第一排中间几张的那种。
反正不亏……
既然是愿意跟着美国混的小弟,这年头美国撒币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那是真的愿意给小弟花钱的。日本战后能崛起,美国给投资,甚至还开放国内市场,让日本的轻工业成长起来,那是事实。其实菲律宾那谷旯,美国也给钱了,只不过就是没带起来。
聊了聊,罗斯福发现眼前的两名中国师长,别的不提,“聪明人“三个字却一定是当得的。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可是罗斯福也不想知道两人的心,他只需要确定眼前两人起码在表面上愿意跟着美国混。
在政坛上混了几十年,干过两任总统的罗斯福,难道不知道共同利益才是维系友谊的最佳方式?跟着美国混有肉吃,那眼前这两人估摸着就一直都是美国的好小弟。
很好!
根据史迪威的说法,这两个人打仗还挺有点功夫的。尤其是孙立人,正经弗吉尼亚军校毕业,指挥思路和史迪威高度配合,都是美国军校交出来的那一套,搭配起来非常顺手。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好属下。
有这句话,那罗斯福肯定就放心了嘛。罗斯福和马歇尔的关系也蛮好的,史迪威又是马歇尔一系的大将,多多亲近,总是好事。
英属印度总督韦菲尔元帅也赶来和罗斯福会面,这位韦菲尔元帅还是驻印英军总司令,前儿英军从英属缅甸(缅甸此时短暂属于英属印度)跑路,他也有责任的。坑了美国一把,大约是想和罗斯福见一面,缓和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这位总督加元帅是个政治型军人,历史上他看英属印度的独立压不住了,直接称病跑路。然后把印度独立的大锅塞给了蒙巴顿。蒙巴顿还勉为其难的赶来印度上任呢,到了印度之后才发现整个次大陆独立,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据说蒙巴顿为什么那么摆烂式的迅速让英属印度独立,就和他发现自己来了之后什么都做不了,也没能力改变这一现状有关。
要不按照带英帝国惯来的操作,身为英属印度总督,在殖民地独立前,起码划上三五条线,让印度和周围所有国家都存在领土纠纷,才是稳妥吧。
连这种"经典传承"都没做,想来蒙巴顿那时的局面确实很糟糕了,刻不容缓。而这位韦菲尔元帅,则顺利跑路,回国去安享晚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