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的美军,遇见了早有准备且经验丰富的德军,带队的还是隆美尔这等名将,说起来输了其实也不算是丢人的。
德军这都打了好几年的仗了,什么样的大场面没有见过。东线几百万人铺天盖地,一天,啊不,可能一小时,就有几万人伤亡的大战,许多德军士兵都是经历过的。尸山血海,在别人那里是夸张的形容词,在他们这里属于往昔的日常。
而美军是最近两年才扩编出来的,往前二十年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状态。要不是马歇尔整顿了一番,连军官团都是一次大战,甚至美西战争遗留下来的军官团
有些校官老的胡子都白了,走路都打颤,幸亏马歇尔不讲情面的把这些人都给清退,全力提拔中青年军官。
要不然今儿这仗,一泻千里也是平常。
唯一有所改变的,可能是马歇尔当初推荐了一个爱尔兰愣子,年轻的拖拉车修理员,一生要强的兵役逃避者,为了六十美分甘愿做清洁工的少校装甲营长帕特里克,早早的去弗吉尼亚军校就读装甲科。
当诸军瓦解,一片败绩的时候,这位爱尔兰裔出身的装甲营长,停留在了原地,号召起自己的爱尔兰士兵们,坚定的抵抗席卷而来的德军。
其实帕特里克除了是正经军校出身以外,也是军人世家子弟。爱尔兰人从抵达美国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南北战争中双方的炮灰兵源。
甚至北方直接派出部队征兵官,在纽约港现场办公。签署自愿服役声名的爱尔兰男丁,其家人可以马上获得入境许可。成千上万的爱尔兰人,就在完全懵懂的情况下,饥肠辘辘,未经训练,投入到了南北战争的战场中。
帕特里克的父亲,也是奈尔的姑父,便是在上一次大战中,以日薪一元的工资,从煤矿井中招募走,又被克虏伯大炮夺了性命。
一代一代的爱尔兰人,就是这样为美利坚合众国征战的。
所以帕特里克其实也未必很慌,来之前他听第二军的军长弗雷登道尔说过,美军这把是准备和英军蒙哥马利所部,东西两面夹击德意联军的。
此番进攻突尼斯,美第二装甲师先上,补充装甲车辆和携带物资的第一装甲师就在两三天的路程外。也就是说,即使帕特里克在原地被围,顶多也只需要坚守三天,就能够得到美第一装甲师的支援。
况且帕特里克的这个营并未遭受重创,起码六辆M4中型坦克还在,而且油料弹药均很充足,完全可以和德国佬的三号四号坦克对敌。至于88炮,硬打M4中型坦克的正面真没那么容易,打打斯图亚特小脆皮才是一下一个。
干了!
当前帕特里克所在的营,占据了山口处的一个高坡,有足够作战一周的物资和油料。缺乏的是和装甲部队一道运动的步兵,用以建立工事,配合构筑防御带。
眼瞅着德军的攻势暂时停歇,帕特里克下定决心,先行救援被围困在附近的步兵部队,防止他们在德军的惊吓之下,慌不择路的向德军投降。
刚刚过去的三十六个小时中,帕特里克见到了太多太多的美军士兵,尤其是那些没有战斗经验的步兵,被德军一恐吓。又见四面烟尘大起,到处都是德军的战车和旗帜,仿佛沙子都在说着德语,那登时就慌了神,觉得自己深陷重围,然后便降了德军
他们其实有战斗力,武器装备都是齐全的,身上可能还背着三五天的应急口粮。只要组织的好,反攻不行,就地防御难道也不行吗?
各车组之内的无线电呼应声四起,指挥着几个战斗车组的帕特里克将阵地和那些不堪正面搏战的斯图亚特留给自己的副手,自己带着能够与德军较量一番的M4冲杀了出去。
好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刚刚的三十六个小时内,德军在隆美尔的指挥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不可避免的,德军的坦克也损失了二十多辆。这对手里只剩下一百五六十辆坦克的隆美尔而言,已经是重创了
于是他想到了阿尼姆的两个装甲师,希望他们赶紧跟上来,扩大战果,以求全歼眼前的美军,并一路把混乱的美军冲到海里面去。
临行前,他甚至得到了凯塞林元帅的首肯,允诺阿尼姆的装甲师也调派给他指挥。但是事到临头,打了三十六个小时,阿尼姆呢?
阿尼姆的两个装甲师呢?
没有后续部队,怎么扩大战果?隆美尔被迫命令部队暂时停下来,一方面收容俘虏,一方面尽可能的利用缴获的美军物资
美国人的后勤组织那是相当的给力,即使只是临阵缴获的这些物资,也足够隆美尔的部队再往前突进一百英里的了。
帕特里克便趁着这个奇妙的“停战期",往来奔驰,将大量零散流亡的,失去指挥的,毫无头绪的美军部队给解救了出来。并指引他们去往装甲营构筑的阵地,一道原地防御,等待后续支援的美军
四面八方都是德军,是个人都知道抱团取暖,活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再者帕特里克的军衔也高,起码在士兵们的眼里,帕特里克已经是了不得的长官了。
进了军队这个大圈子,服从长官的命令,那是一开始就和士兵们三令五申的。自然而然的,他们也算是"盲从“了,跟着帕特里克的坦克,一路逃跑。
忙活了一整夜,到了天光微熹时,帕特里克已经集合起了两千多人的部队,并连夜构筑了相应的防御工事。一直不停向后方呼叫的电台,也联系上了前来整顿部队的师长哈蒙
美军还没有败,卡塞林山口仍旧有美军的部队,数以千计的美军士兵正在帕特里克少校的指挥下坚守阵地。
希望后续第一装甲师的兄弟们,看在合众国的份上,赶紧来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