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尔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把消息告知金吉姑妈和坎贝尔大嫂。毕竟一支部队在战场上失去音讯,极大概率就意味着死亡或被俘
没错的,奈尔已经知道了帕特里克所指挥的装甲营,陷在了卡塞林山口的消息。德军的攻势极为凌厉,几乎是在一瞬间就摧毁了美军那看起来漏洞百出的阵地伴随着德军铁蹄的踏过,整个美第二装甲师的指挥系统,也在短时间内就崩溃了。师长哈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部队怎么就垮了下来,等他往战斗一线赶的时候,溃退美军的车辆和人员,把道路塞得满满当当。也幸亏他运气好,没有碰上慌不择路的美军汽车
要是碰上了,那哈蒙可能就要成为美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位出车祸而死的特将军了。
度过了极为折磨的十小时之后,一封令奈尔惊喜万分的电报,送到了白宫,送到了奈尔的手中。卡塞林山口的美军并未全部溃败,有一支部队仍旧在战斗,而这支部队,就是奈尔的堂兄帕特里克所指挥的装甲营。
帕特里克少校正在战斗!
不仅仅是奈尔松了一口气,整个美军上下其实都松了一口气。全军大溃败,和部分军队“有序后撤",部分军队留守殿后,大家交相掩护,最终顺利撤退,那是完全两码事事。
前者那败了就是败了,怎么洗也根本洗不白。后者完全可以说是德军防御坚固美军兵力不足,无法取得进展。退回出发阵地,进行补充,以待下一次作战计划顶多就是部分士兵在不熟悉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荒漠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撤退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波折。士兵们的长官约束不严,要申饬一下,命令他们加强部队管理。
然后就是加强情报工作,对于卡塞林山口德军的防御构成不了解,导致了此次士兵攻坚不利。总之就是多方面的缘故,反正没有打败仗。
奈尔才不管什么胜了败了,只念着帕特里克的安危。一时的输赢都是小事,凭阿美莉卡的工业能力,砸也能砸死德国佬和小日子。可咱们堂兄帕特里克的命,只有一条。
“我去见总统,你去把几位将军请来。“奈尔对着邓普顿招手。
邓普顿是奈尔的妹夫,自然也是帕特里克的妹夫,他和帕特里克虽然没有什么感情,但架不住小妹黛比也关心自己的哥哥。昨儿知道帕特里克恐怕陷在德军阵中,他都没敢回家,生怕说出点什么,让自己妻子担心。
现在好了,知道帕特里克并未阵殁,尚且在指挥部队守备。只要后续的援军跟上,啃不下硬骨头的德军自然就会退走,那帕特里克便也安全了。
得知美军并未大败,尚有军官在收容溃兵,组织防御,威尔基悬着的心也放下来好一截。影响不了选情。
“哎呀,我就说嘛,帕特里克那么棒一个好小伙子,马歇尔都看重他!“一听是帕特里克在组织,威尔基更是欢喜。
横竖这也算是我嫡系啊。
“虽然我不应该干预指挥,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快派兵去支援他。"奈尔说得很诚恳,并不是干预军队,只是希望早点派人去救帕特里克。
“应该的,应该的。"威尔基立刻招呼奈尔坐下,等待其他将领的到来。
很快,一众将校来到了威尔基的面前。按理来说,就算威尔基不请,像是马歇尔他们每周都得来白宫开两次例会的。战局瞬息万变,作为最高统帅的威尔基,需要知道军队的最新情况。
事实上不论历史上的罗斯福,还是如今的威尔基,同诸军将校会面的次数,远远不止每周两次。毕竟这两位都是有心进取的那种总统,所求的皆是打赢本次大战,带着阿美莉卡奔向世界一哥的征途。
众人很快就开始议事,登陆北非实际上就是武装行军而已,几乎没有打仗。陆军对战争的估计显然还是不足的,没想到面对一支德国偏师,还出了这样的岔子。
虽然因为以往平时,美国主要维持海军,对陆军极度疏忽,甚至在二战前一度被认为陆军连波兰都打不过。导致海军此时的表现还行,可陆军未免也太拉跨了。
和日本打,主力是海军。和德国打,那是一定要派出几百万陆军,明刀明枪去和人家硬碰硬的。这要是拼不过,还谈什么登陆北法,东西夹击,开进柏林啊。
看来光整顿军纪是不够的,一定得好好加强军队建设!
与华盛顿那边只是嘴皮上的唇枪舌战不同,在卡塞林山口的帕特里克就没那么好过了。在经历了十二个小时的"风平浪静"之后,隆美尔终于从阿尼姆手里,撬来了那两个装甲师。
可帕特里克也已经整顿好了部队,拉起了两千多人,顺带还有四十多辆坦克。吸取了前两天装甲车辆和步兵分离脱节的教训,这把帕特里克是绝对不会再让两个兵种分开作战了。
面对回过神来的德军,凭借山坡高地和相对充足的补给,美军和德军终于好好地撞了一撞。激烈碰撞的结果很是明显,帕特里克隆美尔都十分吃惊。
帕特里克是吃惊德军攻势凌厉,调度巧妙,前后相照,波状袭来。幸亏只需要再依托工事和高地守一天,第一装甲师就能够赶到,只守一天他还是有信心的。
隆美尔则是吃惊美军火力如雨,完全不顾惜弹药和油料(带了一礼拜的量,只需要守一天半),拼了命的施放枪炮。一众M4也来回和德军坦克周旋,神出鬼没的。
莫不是美军已经吃过味来,补给上来了吧?
十二个小时之前,隆美尔亲手把美军打垮的,他认为卡塞林山口已经不存在成建制的美军了。现在出现的,极有可能是后续攻击上来的美军。
这美军大队开到,要是再轻敌冒进,或者顿兵于坚固阵地之下,实乃兵家大忌。思来想去,已经取得了辉煌胜利的隆美尔最终决定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