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陶渊明跟着山长周士章来到了尼山书院,士章给陶渊明安排了住宿的地方,和生活用具。
这一日,在尼山书院的讲堂内,周士章带着朋友陶渊明来到了大讲堂一百多名的学生们的面前。
周士章对在座的学子们介绍说道:“从今天起,将由这位陶先生代我授课,代课十五日,陶先生教什么,你们要认真地听教。”
周士章没有听见学生回应,于是厉声道:“知道不?怎不回声。”
众学子们异口同声答道:“知道了。”
周士章又说道:“陶渊明先生是夫子好不容易请来的良师。”
说完,周士章就和陶渊明嘱咐一些事情,又把学生的名单的卷子交给了陶渊明,然后就离开了大课堂。
大课堂在座的学子们看见夫子周士章离开了,开始有的感到有些惊讶,有的学生感到,有的学生感到不屑。
陶渊明开口说道:“你们不要拘谨,不要把我当成是你们的老师,我更喜欢和你们做朋友。”
梁山伯、祝英台和一些学生闻如是,感觉五柳先生陶渊明很是平易近人好相处的感觉,所以一个个有喜出望外的脸色。惟马文才和赵子楚、阮子豪、阮子文他们几个人一脸的自以为是、不屑一顾的姿态,眼神和表情都写满了厌恶之色。
马文才在座位上举起手,语气冷冷地说向道:“请问陶渊明可是先生?”
陶渊明听了马文才这番质问,欣欣然笑道:“我陶渊明乃是闲野之人,哪里是什么先生,只和大伙一样,也是求学问的。”
马文才听后,于是说道:“讲堂之上,惟先生最高,如果你不是先生,那就请离开学堂这神圣的地方。”
陶渊明闻言,从容淡定地说道:“学堂是做学问,研究学问的地方,不管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在学堂。朝廷有什么律法说不是先生,不能在学堂的规矩?马文才,我听说过你的。你父亲是太守嘛,可你父亲的富贵终究是你父亲的富贵,你也不可能依赖他一辈子吧?今天权力涛涛,难免明日不会成掉毛凤凰。”
马文才听陶渊明说这话,心里感到不满。
陶渊明看了看马文才的神色,拿了身旁的酒喝了起来。接着说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马文才刚才被陶渊明明里暗里挖苦了一番,站起来,说自己要走,不想看醉猴玩把戏。
陶渊明只是呵呵地笑了一下,没有理会。
而其他学子仍然在学堂坐着。
陶渊明让学子们喝一点酒,放松放松。学堂上的学生们都唯恐违反书院规矩之类的而避之不及。但是看见陶渊明先生一个劲地劝他们尝一小口,于是学生们一个个都小喝两口。
然后陶渊明开始教他们书法课。
学子们兴许凭着一点点醉意,一个个书法写的如龙凤飞舞一般,洒脱自如。
周士章事后知道,但是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之前说过,让陶渊明教导学生,怎么教导一切事由他自己负责。
陶渊明让在座学子随兴书写文章,课后陶渊明整理其学子们各自的文章转由夫子周章阅览。
周士章将学子们的书法文章,一一看过之后,有些感觉不可思议,说道:“渊明兄,这些真的是书院学子们的书法文章?他们书法都写得比以前要好,文章也自然很多。”
陶渊明悠然说道:“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让他们喝点酒,放松放松精神,好尽情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出来。他们平时只是一味的学习读书,精神压力大,思虑重了,今天他们缓解压力,所以自然表现比之前的好。”
周士章听了陶渊明这一番言辞,忍不住呵呵地笑了笑,说道:“想不到这酒,还有如此之妙用,渊明兄可谓高师,一日之师,学子们如饮慧泉啊。”
一天,陶渊明又带学生到郊外去观赏风景,教授学生们画画。
陶渊明对学生们说道:“正所谓书画同源,绘画以线条为核心,强调用笔的概括性和表现力。学习绘画,对书法也能长进。”
陶渊明接着讲解:“绘画注重?形神兼备?与?笔墨技巧,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山水画的线条的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
一个学生问道:“陶先生,那这样笔线要怎么用。”
陶渊明听到学生提出疑问,于是回答讲解道:“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挤出来,这样运笔铡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