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闭门羹,团队成员有些沮丧。
但李君欣没有气馁。
她不再提“设计”、“升级”这些词,而是连续几天,什么都不做,就在郑老伯店里坐着,看他干活。
她发现郑老伯虽然嘴上倔,但一拿起竹篾,眼神就会变得异常专注和温柔,仿佛在对待有生命的东西。
她试着找话题,不再谈生意,而是夸他编的小动物活灵活现,问他不同的编法有什么讲究。
起初,郑老伯还是爱搭不理。
直到有一次,李君欣注意到他店里一个角落里,放着一个极其精巧、结构复杂的多层食盒,上面编着精美的“万”字不断纹和蝙蝠图案,虽然蒙尘,却难掩其华。
“郑伯,这个盒子真漂亮,是做什么用的?”
李君欣由衷赞叹。
提到这个盒子,郑老伯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
“这是我爹的爹,给我娘打的嫁妆。”
他摩挲着盒子,声音沙哑:“这叫‘百年好合’盒,用的是最难的‘六角眼’编法,现在没人会了……我娘说,东西用得越久,越有感情,竹器也是通人性的……。”
他的话匣子,因为这个嫁妆盒,终于打开了。
他讲起他爷爷如何严格选竹、破篾、打磨,讲起他父亲如何创新图案,讲起他小时候如何在竹屑飞舞的院子里长大,空气里都是竹子的清香……。
李君欣和阿雅她们,就静静地听着,用镜头悄悄记录下老人回忆往事时脸上那种混合着骄傲与落寞的神情,记录下他那双布满沧桑却无比灵巧的手,每一个动作的特写。
真诚是唯一的通行证。
几次下来,郑老伯的态度明显软化了许多。
他开始愿意回答一些关于技艺的问题,甚至偶尔会指点一下李君欣她们辨认不同的竹材和编法。
……
取得了初步信任,李君欣才开始动真格。
她没有简单地给“郑记”设计一个时髦的LoGo了事。
她认为,核心不是给旧瓶子贴新标签,而是要让古老的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场景,焕发新的生命力。
她亲自操刀,为“郑记”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视觉系统。
LoGo以郑老伯编织时的手指动态为灵感,抽象变形而成,辅以古朴的书法字体。
色彩体系选用了竹青、米白、赭石等源自自然和岁月的颜色,整体风格极简而富有禅意,完美保留了竹编的质朴内核,又赋予了其符合现代美学的高级感。
更关键的一步是产品创新。
李君欣组织设计团队,与郑老伯进行了无数次“头脑风暴”。
东西过时了,那就让老东西焕发出不一样新的光彩。
她们把郑老伯的经典作品带到工作室,反复研究其结构、工艺,寻找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